“三得”之师
(2015-03-24 13:28: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春之娱 |
“三得”之师
——说说版主若云对我的“点化”
“一字之师”当然是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只要人家有长处,愿意对自己有所指点,就是老师!
我要行之于文字,拿出来表彰的可远远不是一字之师这样的“纯技术类”老师,而是让我有心得,让我在一个两个学科开悟的老师。在某个学科门类能够开悟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有些人终生钻研某一门学问,钻进去就出不来了,变成了学究、书呆子。有些人开悟得快,貌似不怎么用功,却成了一代宗师。例如禅宗六祖,据说还并不识字,关于他第一次与禅宗五祖见面还有一段轶闻:
慧能自幼生活在岭南,目不识丁,生得瘦小,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样。所以五祖初见他的时候,便戏称他为“獦獠(ge lao)”。《五灯会元》、《祖堂集》和《坛经》等书,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次见面的情景——
五祖问:“你从哪儿来?”
慧能道:“从岭南来。”
五祖问:“你到这里想干什么?”
慧能道:“不求别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
五祖便把他打发到碓坊舂米。
就是这么个大字不识的和尚,听人谈论师兄神秀的一首偈颂: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舂米和尚便让人念给他听,意思是自己也要作一首试试看,还请人记录下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舂米和尚慧能从而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
故事背后必然也还有故事,比如五祖是如何提点、教诲、关照这个舂米和尚的。背后的故事不可得而知之了。但我深信:背后一定还有故事,也许是一个字、也许是一句句话、也许是一段淳淳教诲……从传说来看至少是在五祖的呵护之下而使慧能有了这么一点“心得”吧!六祖至少也是五祖的“一得之师”吧!
“一得”就是“一点心得”、“一点觉悟”。不要小瞧了这“一点觉悟”,就是那么“一点觉悟”成就了禅宗五祖。人生,往往也就是那么“一点觉悟”而成就的。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也流传颇广,此从“好搜百科”抄录一截如下: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也就是这“心即理”的一点感悟,成就了心学宗师,一代圣人。可见“一得”是何等重要!
自从2013年5月,偶然闯进红网散文随笔版以来,将近两年,自当年8月份以后几乎天天上网、发帖,因为杂务繁忙,几次想离去而不忍,原因全在于版主若云对我也有“一得”之师的情谊。一是若版主教我“文字只是情绪的一个出口”;二是若版主指导我“要学点实用的学问——比如炒股”。我知道自己有一段时间是沉溺于文字了,应该走出来;我也知道自己的学业竟至于成了“清谈阔论”之学了,应该务实才好。还有若云版主给我说:“网络社区是个大家庭,要有服务奉献之心”这算是第三点提点吧!两年即将过去,对文学、对经济、对网络社区有了“三点心得”,三点心得均来自于若云版主的提点,因而称若版主为“三得之师“当不为过。
另,据初步考察:但凡开悟,都不是开三点、四点的,所谓开悟,就是那么一点一面的,如慧能的一首偈颂,王阳明的三个字“心即理”,都是那么经典。因此,我不敢有成名成家成宗成派的奢望。只是觉得投到散文随笔门下已有两年之久,深受若云风范之感染,心存感激,绝不能私吞和抹杀了若云版主的悉心提点、深情厚谊。特作此文以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