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之“路”
(2015-01-30 11:29:03)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春之思 |
书山之“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如果看了这幅对联,把它当成真理,一味地埋头苦读,以为只要勤奋就能跋涉书山,登上知识的高峰,那么就错了!读书不是仅仅依靠勤奋就能有所造诣,有所成就的。读书的成绩,除了勤奋以外还有多种要素左右着,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问题。很多人读书,读了很多年,也读了很多书,可是照样摸不到门道,没有什么造诣、成就可言。原因就在“路径错误”,跑偏了或者就是南辕北辙!
有个做公务员的人,为了做好工作,实现他做“学者型官员”的人生理想,他学习汉语言文学,兼学公文写作和文秘知识。他读了很多书,甚至十几二十年里都坚持每天读书两三个小时。可是他并没有读出什么“成就”来,学习也没有多少效果。原因:一是读书的途径不对——不系统。没有好的导师指导,只是东拼西凑地读一些杂七杂八的书,并不能分成“语言文学”、“文秘学”、“公文学”、“政治学”、“行政学”这些系统,按照这些系统一个门类一个门类地去学习。应该是他对这些系统的概念、门道都比较模糊,并不能切实地了解每个门类的学习科目、顺序。二是死读书,不能知行合一——不实践。纯粹通过读书这样的方式能够真正学到手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或者说能不能学到真才实学也值得大加怀疑!如果读书、学习与自己的工作、职业、实践活动脱节,只是死记硬背或者只求书本知识的大量积累,不去运用,不在实践中去检验,那样的所谓“知识”充其量也就是“纸上谈兵”而已。三是读书不讲究技巧,没有什么效率,读了就忘了或者就丢到一边去了——不得法。什么书该精读,什么书该泛读,什么书根本就不要去读它,并不了解。还有并不知道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读书:比如要不要做笔记、写心得、做练习,要不要适时回顾温习,要不要实地考察,做做实验甚至参与实践工作等等。
不系统、不实践、不得法就是常见的“读书不对路”、“摸不到门道”的具体表现。有些人,家里有一个很大的书柜,书柜里的书也有上千本之多,摆放的花花绿绿也乱七八糟,几乎就分不清个门类来——可以称作“浆糊书柜”,这样的人大概也就只是个“浆糊脑袋”而已,他读了那么多书,也就是越读越糊涂,对他最好最高雅的称呼也只能用“书虫”两个字!
读书,读到一定的境界就能够把读书的门道、方法、技巧与自己的职业、理想、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执行合一”是一种标准,一种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有路线、有捷径,这条线路就是每一个知识分子、文化人、追求事业成功的人应该找到的“书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