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感悟(128)
(2014-08-06 13:14:18)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春之悟 |
微感悟(128)
文字记录,往往带有很多的欺骗性。例如“×君×年×月幸××女”, ××女可能是后宫女子、也可能是良家妇女、平民少女之类,可能是强奸、通奸,甚至强抢民女……据说写历史是不带个人情绪、思想色彩的,只能记录事实。所谓:述而不论!因此,我们经常被“文章”欺骗!例如官场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你信?
善于读文章的人们,一般会注意作者的“情绪色彩”——什么样的感情、情绪、口吻往往是能够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多读几遍,细心揣摩,读出了一个作者的“情绪”,往往也就真正读懂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史记》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篇?因其感情色彩浓郁!
官面文章——例如民主生活会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能不能读出其内容的真伪来呢?我看能。看看语气、语调,体悟一下写作者的情绪状态、思想状态就能!问题是有些“大作”可能出自秘书之手,来源于网络传抄——那样七拼八凑的文章哪里还有什么“情感”可言,丢开去,由他们拿了去胡弄领导吧!
朗读有个“进入角色”的问题,实质就是对作品情绪、情感、思想的体验深度和表达程度而言的!
没情绪还写什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