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意境
(2014-06-16 15:48:19)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学诗札记 |
也说意境
——学诗札记之十六
【百度百科】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撰写诗稿差两百多篇了,总算认识到了“意境”。对百度百科关于意境的解释完全赞同——就是诗意空间、文学形象体系!就是用来表达文学之“情”、“意”的“境”、“景”、“空间”、“形象”。犹如一组一组的电影镜头,当然既可以形象具体,也可以抽象飘渺,可以移动变换,也可以静止独立,可以实现中的实景描摹,也可以是虚幻的想象时空,甚至可以只是激发读者想象、再创作的一个“眉目”、“由头”。
诗歌,其美学特征、美学追求、美学趣味必然有“意境”。没有“意境”的分行句子或者律诗、绝句形态的整句都不是真正的诗歌——充其量也就是诗歌形式的叠句!
每个诗人都应该有自己诗歌的“意境库”——诗歌意境形象体系!自己的诗歌就是自己的诗歌意境形象体系的组合、叠加。意境之于诗歌犹如字词之于句子;犹如情结之于小说。意境是诗歌的基本结构单位!诗人创作的核心不是一字一句,推敲的不是词汇,而是“意境”。例如:僧“敲”月下门,于僧“推”月下门,一字之差,意境相去甚远。“敲”字不仅仅有动感,还有打破夜间宁静的“声响”,可以想象一下是急促地敲、不慌不忙地敲、还是滴滴嘟嘟、砰砰咚咚地敲!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不正好是一种“热闹”的场景展示吗!这一“闹”心情也就跟着驿动起来了。因而,我认为传统的关于这两个“推敲”的典故,说是“推敲字词”,其实是一种误导——实质是在“推敲意境”、“创造意境”。
摘抄一段关于意境的评论吧: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摘自360百科——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