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的流水账(六十八)
(2013-12-16 22:59:35)
标签:
文化思考杂谈 |
分类: 杂感流水账 |
杂感的流水账(六十八)
1
读书有“懂、悟、懵”三种境界
“懂”——读懂、读明白句子、段落、篇章的意义。
“悟”——对书中的主要的、次要的、相关的观点有所感悟,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懵”——发现自己原来以为都懂了,都明白了,甚至似乎十分精通的内容竟然把自己给“懵住了,让自己感觉到问题多多,好像什么都不懂了,实际上是遇到了一大堆的问题!懵的原因往往就在于作者的知识、见解、经验、理论是来自自己独特的、广泛的、深入的实践,而读者却仅仅只是“读书人”或者“初级实践”、“肤浅实践”者而已!
懂、悟、懵三种境界当然是主体与客体——读者与作者互动的结果。既与读者的知识力、领悟力、思想力相关联,也与作者的实践力、思想力、表达力相关。
作者的实践力是主导性的、决定性的。如果作者浅薄、作品肤浅,具备再强的领悟力、思想力的读者也不可能有什么“悟”或者“懵”!
如果一个人读书经常出于“懂”的境界,就可能是学生、知识分子,但绝对不是专家、学者,专家学者经常能进入“悟”的境界。可悲的是很多专家、学者也就是能进入到“悟”的境界就停滞不前了。我们所能读到的书,往往就是这些专家、学者所编、所写的,读这类书的读者一般都能“懂”,甚至可以“悟”,但是一般不会“懵”!只有最伟大的实践家——实干家、科学家、企业家所写出来的关于他们的实践经验的介绍、概括、总结的书才可能让读者“懵”!因为读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实践、科学知识包含其中——这些“干货”可不是纸上谈兵者所能猜想、推测得来的。
一个人,读书几十年,未必能读到“懵”的境界,因为你所在的领域很可能没有人能够写一本可以让读者达到“懵”的境界的书。比如在伟大的政治家一般不会写书;和平年代的读者、作者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也可以这样理解:原来书的本身就有:懂、悟、懵三个境界吧!
2
也许上面的说法把自己也给“弄懵”了!
简单点说就是读书可以让我们学到知识、启迪智慧、增强能力!
一般人读书,也就是学到一些现成的知识,懂得一个公理、定律、观念而已!这就是所谓的“懂”。
“悟”这是对一篇文章、一个观念、一种知识、一门学科的通透理解,融会贯通——但是缺少相应的实验、实践,还谈不上开拓创新。
“懵”则是读书人面对自己未曾实践过的开拓创新了的新的知识、理论、科学的“懵懂”状态。对于一些伟大的实践和创新,一个没有实践经验作为奠基的读书人是难以“开悟”的!只有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之上的实践者、开拓者、创新者才有可能在懵的基础之上“茅塞顿开”。
3
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懵”!一旦读到了“懵”的境界就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希望了!
一般人——包括很多功底扎实、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作家也就是能够编写出让人可能达到“悟“境的书来。只有最伟大的实干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才可能写出让读者进入“懵”境的书!
在说明一下,本文所谓的“懵”境是指面对一些高深莫测的新知识而发出十万个为什么似的疑问的境界。而不是所谓的“懵里懵懂”、“糊里糊涂”的状态。
4
很遗憾,几乎每一个时代的最伟大的实干家,例如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甚至科学家他们很少写书。写书最多的最快的往往就只有作家。而作家呢,往往只不过是“造句或者讲故事的实践家”。因而,我们所能读到的绝大多数的书往往华而不实,含金量很低很低!
5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呀?
因为《论语》记录的是一个古代的伟大的道德实践家、教育实践家、政治实践家的“语录”!
这也就是很多人毕其一生研究《论语》而未必能够真懂得原因!
6
一个能够写出让无数智者竟至于进入“懵”境的著作的作家是伟大的!
一个能够读书而至于“懵”境的读书人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