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 诗意 诗才
(2013-07-06 09:22:10)
标签:
诗歌探索文化 |
分类: 学诗札记 |
诗情 诗意 诗才
——学诗札记之四
一般地,一首诗歌成型后写诗的冲动也就消失了,促成冲动的情绪也就归于平静。这时候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来炼字炼句,已经不再是为自己增强情绪体验了,而是为了表达和传播诗意。在这种冷静的状态下能够“精炼”出来的往往也就只有“冷漠”——读者所能体验到的——因为诗意已经走了十万八千里了!这也是读者所体会到的“诗意”与作者大相径庭的原因之一吧。
那么,一气呵成的诗歌,是否就诗意饱满而且原汁原味呢?应该说取决于诗人的才华吧!这就是诗意人人有,诗人却不是人人可以做的原因。
所谓“人人都是诗人”,其意义是人人都会有诗情、诗意,决不是说人人都能写出一首好的诗歌作品。好得诗歌作品固然首先要有诗意、诗情,但同样需要好的诗才!
诗情需要机遇,诗意需要思想,诗才需要才学。一首好得诗歌产生,诗情、诗意、诗才都是不可缺少的。诗,经常就是写给自己看的,作为一种体验记录,作为一种回忆玩味,作为一种人生素材。别人看不看,懂不懂倒不是最为主要的。所以诗歌表现的方式就可以离奇、象征、朦胧、梦呓、超现代,只要自己能读懂的长短句都可以称其为诗歌!
有些诗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些诗是写给特定的他人看的,诗歌强调的不是宣传,也未必就是共鸣,而是打动,打动自己,打动那一个或者一群。如果一定要为诗歌赋予普遍意义、时代意义,那就会扼杀很多很多的诗——自得其乐的诗和圈子内的快乐!
有人说“诗歌是形而下”的,如果真能达到“这一个”、“仅此一个”的境界未必就不是“大器”!遗憾的是当代诗坛中真正的“这一个”少而又少,即便口水诗、梨花体、羊羔体也还不是仅仅“一个而已”,而是效法者蜂拥!看看,通常所说的诗人个性、风格,不都是“这一个”吗?大小“李杜”,谁还能找到第二个?第二个徐志摩、李金发、仓央嘉措又在哪里呢?能够成为“这一个”的一定是诗情、诗意、诗才的独特组合!
按照排列组合的逻辑分析一下:七情六欲、万千意象、万儿八千个词汇,能够组合成多少诗歌呢?即便全人类写上五十亿年的诗歌,也就是写写律诗、十四行,也不可能穷尽吧!尽管诗情加上词汇的排列组合不一定是诗,但是诗歌一定是诗情加上词汇的排列组合。由此可以预言:诗歌的没落是暂时的,是因为暂时没有大诗人出现——诗人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唐代以后几个五百年了,宋代以后又是五百年了,我相信诗词又有一次辉煌,她已随着中国梦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