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半月的随想(三)
(2013-06-16 09:50:00)
标签:
教学感悟文化 |
分类: 春之耕 |
为师半月的随想(三)
最近,做了半个月的老师,做公务员面试的辅导。这不,一教,教的就是国家干部!
三、孔子是用心的教育实践家
先说“教学相长”。自己多次参加公开选拔的考试面试,熟知近十年来面试的基本情况和结构化面试在实践的发展进步过程,多次考试都取得了好成绩,俨然一副师父模样。偶尔还给人做做辅导。但是,像这次连续半个月地做系统辅导,每一节课、每一种题型都要做教案,那是第一次。每种题型的备课我都要做一天半,要翻越资料、网上查找资料,写出教案后还要制作PPT课件。每节课上都要做课前、课后模拟,课后再补充完善教案,然后再补充教学。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竟然发现自己过来的许多不足,发现自己的肤浅。比如对结构化面试的题型分类就过于笼统和概念化,不知道可以多种题型叠加、题型变异;知道同一张试卷可能出现多题型型、事件贯穿型、主题贯穿型等不同方式;等等。我这些感受,倘若不是通过认真努力的教学,也许永远不会有。我所看到的多种公务员面试辅导书籍中也没有那一本提到这些问题——当然,出书主要是为了赚钱,没有谁会在乎是否传播了真正的知识——可是,这些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概括出来了:教学相长!
正是因为“教学相长”原计划六到七天上完的课,我把他延长到了半个月。好在学生们也有时间,也不厌倦。正如孔夫子所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二说“有教无类”。学生们毕业于不同的大学,专业各异,社会实践情况不同,知识结构、智力状况都有很大的差异,个体素质参差不不齐。要把这样一群学生都同步教到同样的水平是不可能的,要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而让他们理解和接受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都有学习的高度热情,都热切期望面试夺魁。我没有选择学生的可能,只得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一个学生一种方法,对不同领悟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同一节可也采取“阶段性分类”的教学方式。这时候我才领悟了“有教无类”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开始几天真想放弃对个别学生的努力,后来采用“因材施教”、“个别教学”——针对个体差异的个别辅导,发现“原来学生都是‘孺子可教也’”,通过半个月的努力,学生们基本都达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极个别的学生学习进程缓慢,但是对于一个自己有学习热情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只要再做一点努力总是可以教好的……作为一个教室,倘若不能树立“有教无类”的理念,不能做到“循循善诱”,不知道要毁灭多少学生的前程!
第三说说“举一反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用白话解释过来就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作为老师,阐释这句话应该是没有大问题的,也就是所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是,老师都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思”吗?能够设身处地地和每一个学生同步思考吗?肯定很难很难,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应该是主要的——懒得去想更加懒得去做!所谓的“填鸭式教学”主要原因不是不懂得“举一反三”的道理和意义,而是懒得这样做——这样去做要耗费多少心血啊——工资、报酬也只不过那么一点点——几乎没人去想自己的学问也只有那么一点点!有的学生是领悟力很强,有的学生是会“慢半拍”的,即便是最聪 明的老师也不可能什么事都比别人更加聪明一点吧!怎么能要求学生们“齐步走”呢?可是,嫌弃后进生、看不起“智力低下者”的老师为数不少。“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敬爱的老师们啊,后进生也许是天才,别扼杀了天才!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理论家,孔夫子的教学思想还有很多,半个月的教学我领悟的远远不够,不明白、不深刻、不全面!抄录部分如下,和天下教师们共勉: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6、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7、不学诗,无以言。
18、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9、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0、有教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