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书橱的随想(四)
(2013-03-11 19:17:20)
标签:
人生感悟文化杂谈 |
分类: 春之思 |
面对书橱的随想(四)
读书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
是为了“识书达理”、“不做牛和羊”?
是为了陶冶情操、打发无聊或者进入肉食者阶层而“治人”?
不论读书的个人目的是为了什么,总是有目的的!也许各得其所吧,不必强求一致。
也许就是大家都认为“不必强求一致”,导致了读书的基本目的都被人们忽略了、忘记了、排斥了,以至于曾经有过“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说法,现在还流行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知识分子——或者说爱好学习反而被人耻笑!更多的人是因为不明白读书的根本目的而迷失了读书的方向,不知道自己享有高官厚禄、已是富甲一方为什么还要学习!
读书最基本的目的应该是认知事物、掌握方法和规范言行这“读书的三个基本目的”吧!“认知事物”包括认知自然界的事物、认知社会界的事物,不仅仅认识它们的表面特征、还要认知它们的内部规律和相互联系。最简单的就是认识这是树叶、那是小鸟、还有那是自己的名字之类;到目前为止最复杂的有相对论、核裂变、“嫦娥奔月”之类。“掌握方法”既有学习认知的方法、办事科研的方法,也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智慧!“规范言行”有客观规律的规范、社会的规范——道德、法律、纪律等,还有良知、人性、情操等等的规范。
对着自己的书橱,回想以前更换过了两茬的书,我的书、我所读过的书以及我这些年来读书的目的,似乎都突出了“读书的三个基本目的”呢?不尽然!差距大的很!比如说“掌握方法”,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学习“作文的方法”,很少把作文方法和思想方法区别开来。作文方法学了不少,基本上还是随心所欲地写文章,基本不考虑什么方法。至于思想方法,除了学了点简单的辨证唯物主义外,几乎就没有学什么——至少书橱里没有这方面的专著!遇到一些复杂问题疑难问题往往要依靠“灵感”、“顿悟”!现在想来作文方法在“方法”这个系统中恐怕是细微末节了,思想方法这个主干、根本却被我们忽略了、淡忘了……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写了多少作文啊!本末倒置!
“规范言行”在我们的古人心中应该属于“修身”之事。修身干什么?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是只要修身就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虽然《大学》里没有说,但是我敢可定:不行!仅仅依靠修身就能平天下那肯定是做不到的,孔夫子没有称王称帝、释迦牟尼佛没有称王称帝、耶稣也没有称王称帝,他们的“圣人”、“教主”身份也是后人封的——至于后人为什么这样做,不是今天要要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修身,但方法却远远不是修身,没有谁靠修一修身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如果谁非要这么认为,那就是“书呆子“,或者说“二百五”!那么方法在哪里呢?在书中、在实践中、在前人的经验中、在我们的智慧中!对于一个普通人——并非生而知之的人来说最基本的方法还是在书本中去找比较便捷!不是每个人都有参与治国实践的机会的!还是回过头来说“规范言行”——修身:这在当今社会视乎是天大的事,几乎所有的贪官污吏都是“修身”出了问题。为什么?也许修身太难,不然怎么有治国平天下之才的官僚往往就翻船在修身这件事上?还有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修身的要求太高太过了,脱离了人性实际:比如有人可以三妻四妾还有青楼美女随意挑,为什么官员一有红颜就违纪违法?再比如身家千万夜夜笙箫的富贾大款遍地是,当官的穷得叮当响才应该?这倒不是为官员辩护,从方法上探讨一下、反思一下,也许还真有益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的书橱中“认知事物” 、“掌握方法” 、“规范言行” 的书实在不多,可谓闲书多多,比如小说、散文、书法、歌曲、诗词、杂谈,还有好多教人写作文的……
书橱尚且如此,腹中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值钱的货色,难怪基本上没人请我吃什么山珍海味、生猛活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