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随想
(2012-09-05 11:35:09)
标签:
文化美学思考 |
分类: 春之思 |
美的随想
美是什么?
是教育培训出来的吗?比如一幅画、一处山水、一个人的性情的美,是“高明的人们”教给我们判断标准的吗?实际上很多的“美”,倘若不是有高明的人们指点的话,我们发现不了,理解不了……谁人保证高明的人们不会把“丑”当成“美”拿来教导我们呢?毫无疑问,美是“社会化的人”的“感觉”,婴儿经常“美丑莫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审美情趣,比如“燕瘦环肥”,都是绝代美人!
人类最主要的创造体现在两个方面:科学的创造和美的创造。中国人对科学创造似乎比较麻木,对美的创造则似乎无所不在。近代史上,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疑是对科学落后的无奈!当前,我们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需要提到“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来号召,恰好印证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萎靡。而琴棋书画之美、衣食住行之中蕴含的美,无论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现在的流行文化中无不超然卓绝于全世界“美的文化”之上——即便美的成果未必超然、未必卓越,但对美的追求精神堪称卓绝!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所弘扬的“美食文化”、书法作品所追求的“抽象艺术美”——以我的一隅之见:美术作品的美一般都是具象的,而中国书法别具一格地追求“抽象的美”!
我们处在一个“崇尚美”的国度。但令人遗憾的是“崇尚美”和“创作美”不一定成正比。很多人并没有美的思维、美的情怀,没有美的创造能力,但偏偏是这些人在殚精竭虑地要创造美。倒不是说没有美的才情就不能追求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爱美的自由。但是在才情不足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往往是不美或者丑,比如匠人雕琢的菩萨……世界上有很多“人造的丑”就是出于“霸蛮的创作”,“霸蛮的创作”不仅仅创作了丑还丑化了实质上很美的事物,比如菩萨。创作美,首先要有美的情怀,有美的鉴赏力,“妙手偶得”、“妙笔生花”,首先都要有“妙”然后才能有“花”!
欣赏美需要“赏美能力”吗?创作美、鉴赏美肯定是需要能力的,欣赏则似乎未必。庐山瀑布之美、红杏枝头春意闹之美、婀娜袅袅之美、亭亭玉立之美、杏眼含春之美、上善尚德之美……但凡正常之人都能感受得到,也许一个正常的人就应该是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吧!可怎么总觉得有些看上去很正常的人们,却经常是非不辨,美丑不分,善恶不明……
文学,不论哪种形式都是要创作美、传播美的。但在这个只要能写字的就是作家的时代,总让人感受到丑在漫延、美在收缩,唯美的空间越来越小,“审丑”的范围越来越宽泛。博客时代,涌现未必是百“花”齐放。
美是有时代特色的,倘若一个时代“以丑为美”,那岂不是就成了一个创作丑的时代了?如果把美丑的鉴别,是非的鉴别、善恶的鉴别都交给历史,那真是时代的悲剧、人类的悲剧……然而,这样的悲剧又经常在不同的人文领域上演着连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