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做爱书”的就是造爱牛人吗?
(2012-08-19 09:12:47)
标签:
旅游感悟人生杂谈 |
分类: 春之思 |
写“做爱书”的就是造爱牛人吗?
——在北京旅游、读书的随想
欧阳修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这些年的读书生活中觉到人的思维有时候很迟钝,有时候很活跃,比如旅游、做事、读书、做梦、谈话、写作的时候思维思维就会很活跃,有很多思想是旅游中感悟的,有很多观点是交流中成熟的,有很多论证是写作中完成的……概括起来思维有八种佳境:读书、实践、旅游、交流、写作、享受幸福、情感跌宕和做梦!在这八种境况下人的思维往往处于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或逻辑缜密的状态……经常有“不读诗书不能思考”的闲无聊居状态,经常有不出去走走就思维枯竭的感受,有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梦就能解开数年的心结解答数月来的困惑!
读书渐多,随之而来的困惑也渐渐增多,有很多是原来未曾有过的:自己的思维好像被出版社牵引着走了,新出版什么书就想看什么书,正想看什么书它就正好出版了!真怀疑是出版社在已出版的书籍中植入了“广告”,从而被“广告”诱导了“思维”!什么时候出版社能够跟着我的思维,跟着我们读书人的思维走呢?看来,思维要跳出书本,跳出“出版人的圈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竟然对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也发出了疑问,比如:该怎么吃饭?如何穿衣?怎样造爱?这都是“大师”们著书立说,在书本上黑纸白字,言之凿凿,把人给“整晕”的结果!
读书,大抵是为了学“艺”——技艺。至少有二十年岁月的读书中我是这样追求的:学习语言、写作、文秘;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学习交朋结友、处世、励志。最近些年,学习的方向有所改变:学习哲学历史、学习管理驾驭、学习修心养性、学习情感体验、学习宏观思维。学习的主题从“技艺”转向“智慧”,转向“思想”,转向“心境”,这种转向和读书渐多有关,和职业调整有关,和理想转变有关。但是,是否和思想进步、人生发展、事业拓展有关呢?目前,尙未可知!
书店里,关于历史的书籍,关于过去的知识,可谓汗牛充栋!可是关于解决现实中棘手、焦点问题的书籍却不多,即便有一些也大抵是“一孔之见”,真正用之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药到病除”的十分罕见,难怪“纸上谈兵”、“腐儒误国”的批评古已有之,不绝于耳!很多实践中的难题,一旦解决方案成为经验、理论,上了教材,其人其事肯定就已经成为过去了、成为历史了!也难怪,经验总是事后总结的嘛!理论呢?“超前的理论”在书本上有多少呢?书店中最缺少的是关于未来的学说,不要说很远的未来,即便对明年的预测也是很少的,有一点点的话也未必准确。人人都是事后诸葛亮,我是、你是、他也是——只有神仙不是,五百年一遇的神仙级人物是可以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难怪说:“早知一日事,富贵五百年”!出版人知道我们读书人下一步想读什么肯花大价钱买的近于“废话连篇”的书籍,所以总能赚钱、发财!
读书人绝大多数一辈子就耽误在了“读书”上,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写作的,可以出书卖书的,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可以抛开书本而甩开膀子干一场的,建功立业何必要读许多书呢——“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有些技能,就是人类的本能而已,可我们还去读书学习,而且读得有滋有味,一本接一本地读书。比如做爱!所以,总有一些伪大师,指导我们这样吃那样喝,这样那样地做!操——做爱也是读大师们的书才学会的吗!真还有写做爱的大师,不知道她有什么神奇的造爱术!
有些书是为了传播知识,有些书是为了满足猎搜奇猎异,有些书是为了洗脑驭人,有些书是已经变质发霉的垃圾堆——自己读了些什么书呢?其实,很多写造爱书籍的大师就是性冷淡、性怪癖、阳痿不举者……实践出真知啊,“大师”误人!
读着,读着,觉得自己的英语实在学得太差了——其实不止英语,古代汉语同样地差。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在这个英语主导的时代,离开了欧美,的确没有太多“博大精深理论”发表出来;学习“国学”吧,又被“百家讲坛”的“牛人”们牵住了鼻子!读翻译作品,读白话文“国学经典”,真是拾人牙慧,越学越困惑了!
今天太阳特暴烈,不出去游玩了,就在家里看书吧!几十年来,就是这“暴烈的太阳”把我关在了书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