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诞生生于脚板底和手指尖
(2012-08-15 23:20:27)
标签:
旅游感悟人生杂谈 |
分类: 春之思 |
思想诞生生于脚板底和手指尖
——北京旅游的感悟
如果说脚掌、手指是思想的工具,可能要被人讥笑。
如果说脚掌、手指是思想的媒介,大多数有思想而且准确地表达了思想的人们应该不会完全意识不到。
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为什么要“行”,要“读”?“行”和“读”的目的何在?就在于“增长见识,增长才智”,也就是使自己思想成熟吧!“行”的活动概括为“脚掌”的职能,未尝不可吧。思想是要通过行走来获得的,当然这里的行走还可理解为“行动”、“实践”。但作为一个有机会在旅游的过程中享受思考的自由,享受感悟的快乐的人,更倾向于直接直观地理解为“到处走走”!
再说,有了思想如何表达?口头传述、著书立说。口头传述的时空范围毕竟有限。我们现在接受、传达思想的主要途径还是文字,文字的描摹从古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雕刻、书写、敲打——无论哪个阶段都离不开手指——所以就把脚掌、手指、思想联系起来了。
当然,手指和思想的关系,也就是书写、写字和思考的关系绝对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表达的关系而已!很多习惯于写作的人们都知道写作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思想升华的过程,就是开窍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头脑中只是有一闪之念,通过用笔或者用电脑写作的过程这“一闪”就可能变成“一个光环”甚至“一个太阳”,人类思想系的一颗又一颗“恒星”很可能就是在写写画画、敲敲打打之际诞生了!倘若只有“一闪之念”而没有写作过程的梳理琢磨,推敲研究,可能很难产生什么宏伟巨大的思想!
没有到过上海、深圳,很难感受商业都市的繁华;没有到过西安、洛阳,不一定正能领悟历史的沧桑;不到北京,怎么能够领教皇城的大气!我估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会是陈胜吴广“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时发出的疑问,当然《史记》的记载是:“苟富贵,无相忘。”因为前一中感慨,倘若不是见过王侯将相、了解王侯将相、想过“千里觅封侯”的人大抵是不会有的,后一种思考却几乎是贫苦之人的口头禅。“大丈夫当如是也”和“彼可取而代之”的慨叹却肯定是年轻的刘邦和项羽见到“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而发出的由衷之言。因为“长了见识”,感慨万千!
思想的火花靠走,思想的太阳靠手!“笔端风月三千首”。人的心胸气度、理想情怀是走出来的宽广博大;人的思想境界、心灵感悟是写出来的辽阔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