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能寄托在两种朦胧的感觉上
(2012-06-13 12:09:45)
标签:
人生思考杂谈 |
分类: 人生百讲 |
人生不能寄托在两种朦胧的感觉上
——人生百讲之六
谁不渴望成功?谁不追求幸福?
人人梦寐以求的成功和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者说其客观的可以考量的标准是什么?
且看看“成功”和“幸福”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吧:
成功:形容 、动词,就是逐步实现有价值的理想,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成功就是达成所设定的目标。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
幸福:形容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从上面的词语解释可以知道,成功、幸福都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理状态”。人心各异,面对相同的事物,各有各的感觉,这个感觉可以相同、相近,也可以相反。张三感觉很成功、很幸福的事,李四可能感觉很失败、很痛苦,王二麻子则可能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也就是说:用两个“形容词”,两种朦胧的“感觉”,没有客观标准的“心理状态”来阐释、衡量、测评“人生”的成败得失是不科学的!
成功、幸福,固然是历史的、动态的、相对的,但成功、幸福不能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状态。比如说:王某某整天山珍海味,花天酒地,吃喝腻了,玩乐腻了,觉得自己真他妈的痛苦时,看到草民某某夫妻对坐,恩恩爱爱,一个西红柿汤、一碟干腌菜,吃的津津有味,好不羡慕,喟叹“他们真幸福啊!”谁能说王某某就不他妈的真痛苦?谁又能说草民就真的幸福或者不幸福?所以,就流行被成功、被幸福了。所以,就有了越成功越不幸福了;越幸福就越不幸了!所以,不成功就是幸福了!
成功、幸福的说辞本意就是模糊的、没有客观标准的“形容词”;成功、幸福只是两种朦朦胧胧的“心理状态”,可是我们很多人却终生追求这两个并不确定的目标!悲哀啊——痛苦——还很无奈——因为不追求这两个目标我们又该追求什么呢?
是的,不追求成功、幸福,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笔者倒不是主张不追求成功、幸福,而是说幸福、成功应该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不能用“感觉”、“心态”来描述。成功、幸福是有时代性、相对性、个体性的,但人类和时代还是有共性的,成功和幸福必然有基本的时代标准、基本的人性标准。实际上,不同时代的人们、不同信仰的人们,对幸福就有提出过不同的标准。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399)主张: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后是一位幸福之人。墨子(约前468~376,或479~381)主张:以人生的目的是谋取大众的安宁幸福,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若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 美国心理学家福代斯1986年编制“幸福量表” 有80道测题,测量人的“幸福”!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信仰的人们对成功也有不同的“客观标准”!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国度,人们却失去了成功与幸福的客观标准。而公民们呢,似乎又不断地被成功,被幸福着,似乎总是处于成功、幸福而不自觉、不满意的状态!为什么?
为什么?关键在于:“全面小康”的标准没有被我们这个国度这个时代的人民的认同为成功、幸福的考量标准,或者说“全面小康”标准还不能被人们认同为成功和幸福!也许是人们成功和幸福的目标太高;也许是“全面小康”的目标太低;也许小康标准太抽象,人民并不能理解,感受;也许……无论有多少“也许”,我觉得都不能让成功、幸福是一种没有客观标准的朦胧的感觉!关于什么是成功、幸福,政治家要给时代和人民下个定义,个人也要结合时代特征给自己下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