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可能“愚顽不化”
(2011-08-17 17:14:39)
标签:
思想杂谈 |
分类: 春之悟 |
朋友委托我帮他孩子找个声乐教师做测试,以便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于是开始思索、打听,找什么样的专家才不至于误人子弟呢?可自己既不懂音乐又与教育界接触甚少,连朋友熟人中也基本上只有粉丝而无歌手,怎么办!找,到教师中找,到音乐培训学校找,人托人地去找……通过二十余天努力,毫无结果,“我的圈子”中的人们在一个五十多万人的城市里竟然就没法找到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推举出来的理由大抵是十几、二十年前是自己的老师或者多年以前听谁谁谁唱过几曲。实在不敢贸然推荐老师给朋友,误了下一辈的学业可不是闹着玩的!
朋友出的这个“难题”让我想到——自己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被冻结在二十年前了。
因为,我接受朋友委托的第一反应就是找我二十年前的音 乐老师,或请他帮助再找。后来我又委托当年的几个同学找找看,结果他们几乎一致推荐的都是我们二十年前那个老师!再试着找不是同学的朋友寻找,推荐的也是自己或者孩子的老师。怎么朋友们都是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出多年以前的“优秀印象”呢?然道一个五十几万人口的城市就不能藏龙卧虎?其实,是我们的思想冻结了。
譬如,早年学习过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后来不再学习哲学,思想就可能被辩证唯物主义冻结,思维的方法总是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方向前进,其他的思维方式就被忽略,被排斥,被淹没,甚至根本就不会想到还有其他的思考方式!如果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功底扎实还好,倘若学的不怎么样或者出了理解偏差、错误,那就害人不浅,一辈子沿着跑偏、错误的方向前进!除了哲学以外,其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无不如此!
“思想冻结”的表现多种多样,只要不是自己日常必用的专业或者不是自己努力地与时俱进就必然出现“思想冻结”,这是知识领域的思想冻结。“思想冻结”还会表现为整个认知领域的封闭,拒绝新知识、新信息的摄入——即“认知封锁”。比如对朋友的认知,三年、十年不见,倘有邂逅,还把人家当成三年、十年前的样子;比如对美术学科,十年、二十年前学习过后就不再深入钻研,你的美术认知就停留在十年、二十年前,你对美术界的认知一般很难超越二十年前的高度、深度!
经常说“物是人非”,在思想深处却并不一定如此。例如,你在某大中城市有一个朋友,二十年没见面了再去看他,城市一定大大地变了样,“沧海桑田”了!可朋友呢,依然是那样真诚、那样热情、那样实在、那样潇洒、那样健谈或木讷……城市已经认不出来了,朋友还是老样子——秉性难移啊!其实朋友变化一定也是大大地!“依然如故”就是“认知封锁”,当然对朋友的认知封锁更多的原因是“客观的”,我们这里要探讨的是主观的“认知封锁”。
信息社会,瞬息万变,我们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有的被接收、有的被消化、有的被拒绝、有的被忽略、有的被排斥、有的仅仅只是被储存……其实我们是在“有选择地接受”信息——选择标准是什么?接受的条件是什么?是我们过去的知识,是我们现在的需要,是我们主观的判断!很多我们现在有用或将来用的着的信息被忽略、排斥、清除、囫囵吞枣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有“认知封锁症”!
因为,思想有冻结、认知有封锁。所以,朋友有圈子、理论有基石、思维有定势、认知有经验。从而有了经验主义、有了顽固势力、有了对过去的美化、有了对现实的鄙夷、有了对未来的信心不足……
思想冻结,认知封锁,凡人皆有,因而人人都可能“愚顽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