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材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把我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却几乎就不教我们如何培育我们的“心灵”,人得“心灵”是如何成长的?心灵应该如何养育、如何发展?心灵的方向和心灵的归属何在?
近几年,我到北京西单中国图书大厦、上海书城等全国一流的图书市场翻遍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书籍,只发现有钱穆、周国平、蒋勋、唐君毅、王阳明等几个人的著作论及“心灵的修炼”,“心灵的修炼”的论著是这么少,是我们的社会不需要,还是其学问太高深呢?
无疑,我们的社会是需要“心灵之学的”,心理学、处世学、成功学、谋略学的书籍畅销就是证明。“心灵之学”也未必深奥难懂,只要简单、明了、清晰的表达,钱穆的书高中生都能读懂,周国平的书籍、讲座也很受欢迎!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教育界对“心灵之学”存在偏见,不去了解,不去研究,从而也不可能去传播。
太多的人不知道自己来到人间干什么,要去哪儿?我们还认为这是“价值多元化”的体现!真是这样吗?
心灵是需要培育的,不能把人培养成没有心灵的“机器”、“工具”、“幽灵”。
心灵的培育是社会的需要,是教育的责任!
我代表所有心灵被迷失了的人们呼吁:建立“心灵之学”的科学体系并将其纳入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