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善于“应急”先要善于“应常”

(2009-10-09 09:17:42)
标签:

领导能力

杂谈

分类: 春之思

 

 

 

善于“应急”先要善于“应常”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是一个“社会矛盾显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突发事件、群体事件层出不穷。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社会矛盾现实状况来看,我国正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社会各界呼吁要加强政府驾驭复杂局面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党委、政府机关也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努力提高各级各类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影响面大、破坏力强的重大事件:孟连事件、杨佳事件、瓮安事件、乌市事件都属此类。(整段语言不精炼)

党委政府已经高度重视,领导能力也得到全面提高的状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重大的“突发事件”呢?从每一起突发事件都能在其暴发阶段迅速得到平息的实际情况分析:既然事件的暴发阶段我们都有能力较好的驾驭和处理,就说明我们的领导能力并不弱,我们具备驾驭复杂局面,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这个观点我不赞成,一是很多事件在暴发之后,事实上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萌芽阶段的未警觉,暴发阶段的未能及时平息,要不然,怎么会有死伤,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呢?二是文章就是要求论述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而你却说我们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从多起“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萌芽、发生、发展、暴发、平息(应该划为四个阶段就可以了吧,发生阶段可去掉)阶段来看,是我们的工作中注重了“应急”却放松甚至忽略了“应常”,①如果我们像重视“应急”一样地重视“应常”,如果我们像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一样地处理日常性的群众事物,很多突发性群体事件就会解决在萌芽阶段、解决在基层,甚至突发事件的“苗头”、“念头”、“油头”都不会出现,突发事件就会消弭于无形。这就是说:从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上分析,“应常”是“应急”的基础

何谓“应常”?“应常”是相对与“应急”而言的应对日常事物,处理经常性的工作。“应常”的能力就是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能力、方法、艺术。“应急”的能力一般也是“应常”能力的积累、综合、总结、升华。如果“应常”的能力平平,就不可能在“应急”中有突然获得卓越超凡的领导能力。(此段可整合到①处)

不论是从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看,还是从能力的获得途径看,“应常”都是“应急”的基础。这一规律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善于“应急”首先就要善于“应常”。

现实中,正是不善于“应常”才出现了不得不去“应急”的情况。如果日常工作中就处理好了胶农与橡胶厂的关系,孟连事件应该不会发生;如果我们的人民警察平常都训练有素,杨佳事件就不会那么轰动;瓮安的黑恶势力能一哄而起也决非一朝一夕的事吧?

正是因为“应常”有经验,有准备,我们在“应急”时临危不乱,应对自如的事也有很多:近些年多次发生的洪涝灾害,我们从容应对;口蹄疫、禽流感,我们能妥善处理;南方冰灾,我们能有序救援;汶川大地震,我们能迅速营救和重建;这些都是平常有备无患的成效,是“凡事预则立”的成果。(在前若干段中堆砌地阐述两者的关系,层次不明。绕来绕去的)

“应常”如此重要,我们应当怎样“应常”,又如何在“应常”中培养和提高“应急”的能力呢?

要通过“应常”来达到少“应急”,不“应急”甚至无“急”可应的工作状态,就要在“应常”时坚持“四个做到”,即做到“细、实、严、预”。

“应常”要做到“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通过细小的反反复复的日常工作我们往往可以在实践中了解现实、掌握规律、培养技能、积累经验,甚至发现群体事件的苗头并妥善地超前处置。当前,我们少数领导干部是小事不屑于做,易事没机会做,把做事的机会让给了下属,把立功的机会让给他人,自己悠哉游哉,耽于做大事的幻想,总是在等待难事到来,便于一展雄姿,结果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错失良机,偶尔真的遇到难事也只能“一展熊姿”了。(逻辑不严密,按你的阐述,“细”就是要领导事必躬亲了?他可以把工作部署给下属呀。)

“应常”要做到“实”。就是落实,落实,再落实,(这话俗了点)使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获得实惠。不能停留在做了的阶段,不能满足于做出了成效的阶段,还要看落实的“结果”、“成效”在整体工作中的影响,对相关工作中的影响,要看此“结果”是否会成为其他事件的“诱因”,所谓“再落实”就是要了解到“此结果”会引起什么样的“新结果”和“更新结果”。要落实到两个甚至三个环节的结果,才能叫做“再落实”了!如果我们都能这样理解并落实“再落实”,突发事件就会消失,复杂工作也会越来越简单。

“应常”要做到“严”,就是要严谨、严肃、严格、严密地对待我们的工作和事业,以此“四严”作为我们处理日常工作的态度、精神和要求。党和政府交办给我们的工作,群众要求我们做好的工作,我们在办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提醒自己用这“四严”的敬业精神来兢兢业业地对待。所谓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在于以这“四严”的态度来要求,来检验我们自己的工作。如果我们对待党和国家的事业,对待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是严肃认真的,不是精益求精的,而是吊儿郎当的、三心二意,就难免出差错,就难免会引起群众不满,就会为突发事件埋下祸根。(觉得有点空)

“应常”要做到“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性的突发事件往往有一定时间的“隐患”过程;自然界的突发事件大多数也有一个“潜伏”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做到未雨绸缪,复杂的事物在我们眼中就会简单化,紧急的情况与我们快速度、高效率的工作对比就会相对地慢下来,我们就能临危不惧,处乱不惊,从容应对。这样的状态下,急事犹如常事,“应急”犹如“应常”,复杂的事情就简单化了。

在“应常”中锻炼和提高“应急”能力要做到“四个善于”:善于学习和总结的能力,善于思考和预测的能力,善于积累和筹备的能力,善于安抚和动员的能力。这“四个善于”说来容易,做来难!说来容易是指其道理通俗易懂,讲出来大家都能够理解和接受,正所谓“真理往往是很朴素的”。但是“知易行难”,要把“四个善于”落到实处并不容易。这四种能力的获得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磨练过程。我们党在用人上强调任职条件,强调干部的工作经历,其原因就在于“资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广大领导干部明确了能力培养提高的方向后,培养锻炼的方法就像“真理往往是很朴素的”一样也变得简单起来,简单的方法往往可以培养复杂的能力,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细、实、严、预”,“四个善于”的能力就可以在日积月累中获得。(我觉得四种能力概括得好,但划线部分言之无物。我觉得可以把四字和四种能力结合得更紧密一些。)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弄懂:“善于应急首先要善于应常”的道理。

 

 

总体上看,文章破题不错,构思严谨,感到的不足是:1、层次不够分明;2、对如何应常的四字不深,象是观点罗列;3、语言不够精炼。另外,我觉得你有丰富的处理矛盾的经验,你可以从目前领导干部缺乏哪些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的角度进行一些思考,文章会更实。本想也试着写一写,但环境很吵,只能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了。如有必要,再做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