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父亲》:当代中国式亲情缺失

(2013-06-24 08:52:29)
标签:

娱乐

杂谈

《致父亲》:当代中国式亲情缺失

    随着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逐步瓦解,中国式的亲情缺失,也已然形成。难怪一首从音乐本身角度来看丝毫没有深度和专业水准的《常回家看看》,早在多年前就引来几近全体华人的蜂拥喜爱和情感共鸣。甚至就在一年前,“常回家看看”竟已经上升至“倒底该不该入法”的严肃阶段。

有资料显示,截至到2011年底,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7%。其中将近一半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而不少做儿女的一年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如此亲情怎会沟通得当,父母与儿女间本该温馨无间的血肉情感,却因这个时代的忙碌与并不是很难逾越的时空间隔而“天各一方”。

关注亲情问题,讲述亲情现状的影视作品,也始终是市场的主流之一。多年前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随后的此类作品《父子关系》亦堪称精品。而这部刚刚上线公映的微电影《致父亲》,则以第七艺术的表现手法,短小精悍又不失整体感的艺术结构,将一个情节简单,内涵深刻,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娓娓道来。

《致父亲》的故事并不复杂,人物也少:一个身患眼疾的父亲,一个为事业几近疯狂忙碌的儿子;还有一对同样感情不合的母子做配角。但相比于先前大银幕上的《海洋天堂》里的自闭症儿子和绝症父亲的“悲惨”故事,显然《致父亲》更加贴近生活,毕竟那样的家庭还是少数。李晨饰演的儿子,与父亲同为摄影师,却在时代的两端,一个是追求现代感的商业,一个则是在作品中保留真情。如同多年来难以沟通和善的父子亲情般冰火难溶。而那一对邻家母女的合照经历,也从极其生活化的角度,真实呈现了当下两代人深深的情感鸿沟。所谓的“中国式亲情缺失”,其实是两代人的“沟通不畅,理解不通”所致。倘若做儿女们的年轻一代,都能安下心来常回家看看,静下心来常仔细听听,慰藉老年人孤独心灵的一剂良药便唾手可得,家庭温馨和睦的美好亦天天可见。

李晨的表演,一如既往的形象生动,仿佛他就是在饰演自己,在片中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给人的感觉是其角色原型也仿佛就在你我身边,或许就是你我或他。李郁文老人的演出同样自然,两人的合作更难见表演的痕迹,有限的对白,真实的情感流露在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里,尤其是李晨驾车于十字路口时的矛盾挣扎,似乎同样在追问和考验着每一个同为儿女们的观者之心,要事业还是要亲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