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脑不再“贫血”
(2011-05-11 09:08:13)
标签:
肠溶阿司匹林脑供血不足通心络胶囊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健康 |
一般而言,人体在60岁后进入老年期,身体各器官明显衰退。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患者,可以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变窄,血液供应会出现一定的短缺。如果血黏度也高,血供的短缺程度及范围会更加扩大。
重量上,大脑只约占身体的2%;但耗氧量,前者却占20%。而且大脑对缺血、缺氧的“容忍程度”很低,一旦供血不足,大脑功能必然降低,引起头晕、头昏、头痛、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情况。供血时好时坏,症状也就时轻时重,如果供血出现急剧下降或中断,就容易导致中风、脑梗死,这时患者的症状体征就会更加明显。
为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早期慢性脑缺血,可做颈部和颅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脑血管造影,头颅ECT(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检查方法)检查,一些情感、抑郁、焦虑、智力等量表测定,眼底动脉检查,以及血压、血脂、血糖等相关危险因素的检查,以此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脑动脉硬化、狭窄及供血不足,是否已经造成脑功能异常。早期供血不足是可以纠正的,但如果长期不能得到改善,可能引起脑白质变性、脑萎缩、血管性痴呆等,此时再想纠正可就晚了。
因此,早期发现脑组织慢性缺血,早期进行治疗,阻止疾病进展,才能取得较理想的疗效。而一旦证实存在慢性脑供血不足,应针对相应疾病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控制血压
工作、生活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的不良刺激,保证足够的睡眠,减少食盐的摄入(每日低于6克),合理规范服用降压药,注意心、脑、肾、眼等器官出现并发症。
调血脂,降血黏
饮食调整、控制饮食,远离高脂食物,少吃动物肝脏、脑、肥肉、油炸食品,多饮水(每人每天至少补充1500~2000毫升),可多喝菜汤、绿豆汤和淡绿茶水。还要经常吃绿叶蔬菜、新鲜水果、全谷类食物、深海鱼类、豆类食品,饮用低脂肪或不含脂肪的乳制品。严格戒烟,但可适度饮用低度酒,多用菜油、橄榄油等植物油做菜。
运动应控制理想体重,防止过重或肥胖。这就需要适当参加锻炼,运动方式一般以中速步行(编者注:每分钟约100~120步,平均步幅约0.6米)、慢跑、游泳、跳绳、做健身操、骑自行车等有氧活动为宜。
药物药物治疗也是必要的,如调脂时,可选择他汀类的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治疗糖尿病
患者如发现患糖尿病,应积极防治,否则极易加重脑缺血病情。生活中,应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主食摄入量,合理搭配每日总热量、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比例,订出自己较理想的食谱。患者还应依据自身功能情况和疾病特点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这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康复。
病情较重者,在前述基础上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磺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等(编者注:选择降糖药,参见本刊2010年第10期第20页《降糖药“群英会”》一文),并且应经常检测血糖水平,调整药物及剂量,注意防止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警惕糖尿病并发症出现并作相应处理。
除选择降糖药外,脑供血不足的糖尿病患者或许还需要采取以下疗法——
(1) 中医中药。也是一种重要的选择,常用的有活血化淤类药物,如丹参、通心络胶囊、血塞通软胶囊等。
(2) 西医西药。有些患者可以使用一些抗血小板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脑功能促进剂(如脑复康),个别患者可间隙使用抗焦虑、抗抑郁剂,以改善心理、情感方面的问题。在一些病例可考虑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等治疗,以改善脑部血液供应。
(3) 其他。应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酒,注意劳逸结合,合理锻炼,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应该定期去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