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上图左下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并非原创。)
缅甸人爱嚼槟榔,还不是把槟榔直接放进嘴里嚼这么简单。槟榔入口前还有一个颇具仪式感的过程:用抹上蛎灰的蒌叶,把切成小块的槟榔果,外加其他名目繁多的香料包起来。最后几个一串用牙签串上,或者装到小塑料袋里,慢慢享用。这些嚼完槟榔的人,基本都是血盆大口,我分析是各种配料在口腔内“化学反应”了。
吃完槟榔的残渣要和口水一起吐掉,于是在缅甸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地面上有红色的“槟榔印记”。在缅甸停留不长时间,发现吸烟的人少,吃槟榔的多。后来了解到,嚼槟榔能消除疲劳,提神醒脑,和喝酒、吸烟有点类似,而且吃槟榔和吸烟一样,有点令人上瘾。在缅甸旅行时接触到的车夫、客栈老板有不少都爱嚼槟榔,作为游客我大惑不解,他们则往往竖起拇指表示好味。
我可没权利评价他人的喜好,原则只要自己喜欢,不违法乱纪,不伤害他人,嚼槟榔让人快乐,那就嚼吧。我这来自中国北方的土帽看着“新奇特”,还忍不住尝了一个...怎么描述那口感呢,只能说我完全惊呆了,如果吃槟榔是缅甸人的必修课,那我估计自己这辈子只能是缅甸的游客了。
【看看缅甸的“槟榔文化”】

↑在曼德勒早市上,看到一个卖槟榔的小姑娘,摊子很小,小姑娘很淡定也很自信,允许我拍她做槟榔的过程。
↑ 桌上放着准备包裹槟榔的蒌叶。后面小筐里是切好的槟榔小颗粒。

↑
第一步,在蒌叶上涂抹上蛎灰。因为槟榔是强酸,白灰是强碱。
所以在蒌叶抹一层蛎灰,达到酸碱中和的作用。
一般做槟榔都几个一起,流水作业,可能因为这样效率比较高。

↑ 第三步,在涂抹好蛎灰的蒌叶上放上切成小块的槟榔果。如果大小适中,一片叶子上放三粒。
有些大小不一的,数量就全凭槟榔小妹自己掌握了。
↑ 第四步,还要在放上槟榔果的蒌叶上撒上各种香料。
据说这些香料很多并非本地所产,还得进口。
↑ 第五步,把放好各种“作料”的蒌叶一个个包起来。外形看上去像个长的小粽子。

↑
第六步,把包好的槟榔放入小塑料袋,就算大功告成。

↑ 我非常有冒险精神的尝试嚼了一个槟榔。怎么描述呢,只能说无福消受。
↑
没嚼几下,我就承受不住把那个槟榔吐了,但舌头已经被染红,吓人。

↑ 这个槟榔小妹是先放香料,后放槟榔果。
↑ 槟榔摊子一般都不大,或者说极致小,一张小桌子,一些瓶瓶罐罐就解决了。

↑ 很多槟榔小摊会有这样的牌子。包槟榔的蒌叶大概就是标示。

↑
一个小三轮,就构成了一个槟榔摊,而且还是流动的。

↑
依然是三轮版流动槟榔车。

↑
玻璃小柜子里的瓶瓶罐罐就是槟榔的原料,槟榔摊在缅甸可谓街头巷尾无处不在。

↑
不挂招牌的槟榔摊,有的会直接摆一束绿叶,大概意思也是一样的,虽然不是蒌叶。

↑ 仰光的槟榔摊,也兼卖一些香烟,论根卖。但生意明显不如卖槟榔。
↑ 没有三轮车,没关系,脖子里挂个小箱子也能卖槟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曼德勒市场上卖槟榔的大叔,一个箱子脖间挂,说走就走。

↑ 从图片上能看出来,这些蒌叶的质量可够一般的。
↑
在缅甸的大小市场,都能看到成筐的蒌叶出售,可以想见槟榔的消耗量有多大。

↑ 在市场,有专门出售槟榔原材料的摊位。

↑ 市场上出售槟榔原料的摊位,这应该是石灰了。

↑ 前面是包槟榔的蒌叶,后面货架上摆着做槟榔的原料。

↑ 一个槟榔摊前,摆着很多蒌叶。

↑ 市场上成筐的蒌叶。

↑ 这是切成小块的槟榔果,直接包入蒌叶即可。

↑
切成小片的槟榔果。

↑
蒌叶出售前要洗好,码放整齐,槟榔小妹可不负责清洗。

↑
蒌叶出售前要洗好,码放整齐,槟榔小妹可不负责清洗。

↑ 一个槟榔摊上的石灰浆,看着就有点肝颤了。

↑
除了包槟榔果,蒌叶里还能包各种其他东西,例如腰果,花生...看着可真是够丰富。

↑ 再近距离看一下槟榔的制作过程吧。

↑ 熟能生巧,速度非常快。

↑ 一个常规槟榔摊的特写。(本文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