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 孤忠耿耿祭晚清

标签:
杂谈 |
http://s15/middle/5f2712fcha5713cbe75de&690孤忠耿耿祭晚清" TITLE="王国维
□柳建云
84年前的6月2日,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前,王国维的纵身一跃震惊中国,留下一纸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国学大师远去,学界一度困惑。有人说,王先生的自绝不为清朝,不为政治,只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84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历无数变迁,但王国维依然活在中国文人的心中。
时不利兮骓不逝
王国维更像一位“平民科学家”,作为一名清华教授,王国维从没取得任何大学的文凭,头衔不过清末的秀才,考举人未中后,他开始自学生涯。依靠旧的学问根底,王国维开始学习文学、哲学、历史以及美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煊的中学老师正是王国维的学生,他回忆王国维时曾说过,在那个时代,学问大的教授,一定有着“高如城墙、环绕家中”的书柜,而王国维的藏书一个柜子足以放下,可谓少得可怜。
王国维在甲骨文领域的研究,被认为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水平,但王国维的家中却是半块甲骨文都没有,对王国维而言,甲骨文太昂贵了。
在为清华任教之前,王国维曾为北大当过一段时间的通信导师(类似今天函授教授),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王国维被视为新派知识分子而受到蔡元培的赏识。于是希望王国维为北大工作。
但是王国维自认为是清朝遗老,不能为民国之人卖命,于是考虑很久后没有答应。最终北大采取折中办法,给予王国维通信导师身份,名义上不算为北大工作。
半年后,蔡元培命人送来200大洋作为工资酬谢,但是王国维以自己未受聘北大为名,死活不收。被拒后,蔡元培再次命人登门道歉,声称工资之说纯属口误,最后以帮通信教授报销邮费名义,让王国维收下200大洋,这次贫困的王国维收下了这笔钱。
王国维就是这样一个固执得让人觉得有点奇怪的人,有时候,还会给人以清高的感觉。北大曾邀请王国维到北京,校方交代要好生招呼,于是准备夹道欢迎,王国维知道后,又是一口回绝到北大参观的邀请,并提出,夹道欢迎者三六九等,如果没有话语投机者相迎,宁可不去,最后,北大的欢迎仪式改成了有着共同研究兴趣的教授与王国维的茶话会。
南书房文化遗民
1903年,王国维留日因病回国后,最初在南通师范学堂教书,他在学校里没带家眷,整日吃在食堂,只有到放假期间,才回到浙江与家人团聚。
王国维不善于与人交往,从不主动与生人来往,如果没有投机的话题,即便是重要客人,他也会在旁边一语不发,不住地吸烟。
他给学生讲课一点都不生动,操着一口一辈子都改不了的南方口音,说话甚至吞吞吐吐。鲁迅先生曾说王国维“老实得像火腿”。
据王国维学生回忆,王国维讲课时总是凭着自己思路讲,很少考虑学生能否听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缺乏互动。学生虽然不爱听他讲课,但是却喜欢在办公室内与他交流,因为他学识广博,与他谈论问题,往往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学术灵感。
王国维脑后边跟着一条辛亥革命后16年之久却没有剪掉的辫子,这大概是王国维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在辛亥革命之前,无辫子是奇怪的。但1927年自沉之前,他出入于清华校园却留着一条辫子,当时并不多见。直到王国维自沉,跟了他半个世纪的辫子也随着他一起入葬了。
刘煊认为,王国维的学术成就超越了他那个时代,但是他的精神却止于上一个时代。清华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徐葆耕说,王国维在学术上很有开创性,但是精神上确实很保守,堪称一位典型的“文化遗民”。
大师自沉殉文化
1926年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发出“北伐宣言”。1927年四五月间,冯玉祥引兵出潼关大败张作霖的奉军于河南并直逼山东、河北时,北京就已经感到极度的恐慌。
在王国维自沉的三天前,他的好友金梁曾经到清华校舍来看王国维。素来平静的王国维却显得颇为怨愤。
这年6月1日,正是学校快要放假时,王国维的学生姚名达组织了一场师生告别会。当天欢笑声洋溢在整个会场。但姚名达发现,王国维所在的那一桌却寂然无声。
晚上,王国维的学生柏生与谢国桢前去王国维的住宅。在谈话的间隙,涉及到时局,王国维立刻呈现出黯然的神色,向他们表达了避乱移居的想法。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是王国维最后一次和同学们的谈话了。
6月2日上午11时多,陆侃如找来卫聚贤一同去王国维的办公室去看先生,请王国维为他题签。他们一同去了王国维的办公室,屋里吸烟时所留下的烟雾还没有散尽,他们认为王国维可能去厕所了,等了好久还不见他回来,此时已是午饭时间,他们离开办公室去吃午饭。
午饭后,王国维的家人打电话到办公室,问他怎么没有回家吃饭,这时,人们才着急起来,一位同事立即问门口的人是否见到了王国维,有一个黄包车车夫说:“王先生坐车往西走了。”这位同事立刻又向西追去,卫聚贤也一同赶去。
到了颐和园的门口后,颐和园的门房说:“一位老人跳湖自杀了。”水深,不过二尺,但王国维扑下去时,是头先入了水,以致口、鼻都被泥土所塞,虽然园丁很快将王国维救了上来,但因为他不懂急救术,王国维还是窒息而亡。
徐葆耕说,王先生的死其实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这个决定的背后实际上是感觉到自己所信仰的文化体系不复存在了,所以自己活着也没有意义了。
王国维一生,除了博大精深的学术成果、晦涩难懂的思想境界,身后留给世人仅有两处最深刻的惦念,一处是西山脚下的福田公墓,另一处则是清华园里的王国维纪念碑。从人气上说,相比前者的鲜为人知,后者则每日参观、缅怀、留影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