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过“智子疑邻”看韩非的死

(2010-05-16 18:39:21)
标签:

智子疑邻

寓言故事

邻人

韩非

韩国

文化

分类: 文化杂谈

 

 

韩非究竟死于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还是死于《战国策秦五 四国为一》之说?究竟死于李斯嫉妒还是死于姚贾的陷害以及死于秦始皇的“以绝后患”?究竟是无辜受害还是引火上身咎由自取?那是历史学家们事。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人来说,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为人处世上,如何避免韩非式的悲剧?才是我们通过韩非的死应该注意和思考的问题所在。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进退。

在一些充满疑义的历史事件上,与其借用可怜的史料辅以轻率的联想从中获得“胶柱鼓瑟”似的结论,不如拓展视野,重调焦距,也许会起到“巧诈不如拙成”的效果。那么,不妨让我们透过韩非的“智子疑邻”寓言故事来看看韩非的死。

韩非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有一篇寓言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让我们联系到韩非的死,那就是韩非的“智子疑邻”。

“智子疑邻”讲的是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邻居的老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话对与不对,还要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处境,发表这样的意见对于会不会欣然接受?韩非也讲过:“不知者言,不智。”然而,遗憾的是韩非终未能走出或因功利或因藏私的怪圈,沦为这一理论成功的试验品。

何以见得?

当李斯主张灭六国先灭韩国的时候,韩非忘记了“智子疑邻”的故事,忘记了自己的背景和韩国公子的身份,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这是迄今为止韩非之死的母本说法和主流说法(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先伐赵缓伐韩”,出自任何一个人之口都没事,惟独韩非说不起,因为他是韩国的诸公子。就像“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这句话一样,“其子”与“邻人之父”都说过,但因为身份不同,就遭到不同的对待:对其子是夸奖,对邻人之父则是怀疑。 

从邻人说,好心没好报,归到交浅言深上,从此人情练达,沉默是金。韩非到不到秦国没有选择,因为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太爱他了,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当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所以韩非没有选择的余地。但令我不解的是,他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向秦王劝说:“先伐赵缓伐韩”。是“知而不言,不忠”?还是对韩国特有的眷顾?

秦王喜欢韩非也许是为了韩非的才,也许是借助韩非的才标榜自己爱才;正因为喜欢你,才越有可能杀你。杀了你,再后悔,装作后悔,或根本就不后悔,只有秦王自己说得清楚。

通过韩非的死,对我的启发是:既然帝王的脾气不好改,我们就改改自己的做法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