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普的一定要相信,“科”需要“普”,人需要科普,当然不是人人需要——这不是一句废话。有人就是怎么也不相信。
学人文的和学理工的,就如同世间的男和女,那么我是个“双性人”,是个“双性恋”。文学、历史、外语,数学、化学、物理,我都能学,都能学得不错,跟学文的、学理的都能聊得来,都能被视为“自己人”。
工作中,我周围都是学理工出身的;生活中,我的朋友全是学文科的。学理工的有时凑在一起会“鄙视”学文科的。我听了,觉得可以理解。学文科的也“瞧不起”学理工的。他们的话,我也觉得不无道理。
几乎我周围所有学理工的,说起《走近科学》,都会从他们并不太丰富的词汇库中,找出最反感的话,同时奉送一个轻蔑到极致的表情。
为什么?——中国足球还有人掏腰包,买套票,摇旗呐喊,鼓劲助威呢!?赖好,那也是个科教频道啊!
我来总结一下,理工科人眼里的《走近科学》的一宗大罪——他们侮辱了人对科学的兴趣。
《走近科学》的编导们以为自己那样做就是贴近观众,走近大众。其实,对于想了解科学的人来说,要的就是你给我认认真真清清楚楚地讲明白科学问题——这就是最好的满足观众需要,贴近观众。不需要那些拖沓冗长的剧情,不需要故弄玄虚的烟幕——“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这句反复出现的台词,自以为吊足胃口,其实倒尽胃口。
我爱看昆曲,看的就是慢慢腾腾、咿咿呀呀的水磨腔,我不嫌慢。你非怕我嫌慢,给我来段S.H.E.的《中国话》,那我就得哭了。我知道昆曲里没有劲爆的激情镜头,我看的就是虚拟、写意的表演。你非要吸眼球,在《牡丹亭》里加一段《色•戒》那样的……,那我就得吐了!
过分重视实用的入世价值观,导致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在漫长文明中,建立了高超的古代技术,却迟迟没有现代意义的科学体系。没人像牛顿那样只想探求上帝的秘密。明确这一点,必须承认:无论怎么通俗易懂贴近读者,科普都不会是人人需要的“白开水”,只能是部分有好奇的人的“拿铁”。
人对自然的好奇,来自人的天性和本能。现代社会,文化多元。人的兴趣也各有指向,但是还是有人对科学有兴趣——没的看,也要追着找着看。有人兴趣不明显,但也不排斥,如果有好的“科普”,又有便利的可获性,不妨一看。有人一点兴趣没有,送上门去,念给他听,都捂住耳朵,死活不看。第三种人不是我们服务的目标,前两者的心,将是我们永远的舞台。
恕我直言!《走近科学》:让不喜欢科学的人不爱看,不是你的错。让好奇科学的人,都不爱看,就是你不对了!
不能因为你不感兴趣,就以为人人都不感兴趣。你是捏着鼻子学理科的,就觉得人都需要连哄带逗,一边舞摇铃、一边胡噜脑袋地让人看科普。不然,咱们还玩什么玩?干什么干?
不能因为你狂爱科学,就以为人人都如饥似渴。尊重有些人就是不感兴趣,就是不想学,也就是学不懂——人家一样有自己的追求、爱好和所长,一样不可小看——钱钟书考清华不是数学才考15分么?
因此,做科普的人,一定要相信,人需要科普。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