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茶香——镇江博物馆藏历代茶具鉴赏

标签:
杂谈 |
分类: 茶之器具 |
■ 刘丽文
本次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远古旋律、盛世华章、文人情怀、溢彩流光。以镇江出土的历代茶具为主线,按不同历史时期的饮茶方式为辅线,展示镇江历史上曾经繁荣的茶文化。
镇江地处楚尾吴头,长江与运河两条黄金水道在此交汇,水陆交通便利,自六朝以来,即为长江下游商品中转港口。东南茶叶,南北各窑茶具经长江和运河抵运镇江,向东入海运往各地。镇江饮茶始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茶文化史上著名的“韦曜以茶代酒”的典故即缘于此。
托为浅盘形,平底。托内底有一周较深的粗弦纹。盏圆唇,腹微鼓,圆饼形实足。
东晋时期,江南饮茶已成时尚。此托盘当为衬垫茶盏的茶托,目的是避免“盏热烫指”,以防止热茶烫手而设计的一种新器型。
镇江在唐代时叫润州,隶属于江南道管辖。茶圣陆羽《茶经•八之出》记载:“天下产茶者,三十六州,浙西,湖州上。常州次,宜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润州茶在当时虽非上上之品,至少润州已成为江南重要的产茶区。位于镇江的中冷泉在唐代已被品泉家刘伯刍品评为“天下第一泉”, 且自唐迄今,盛名不衰。镇江博物馆藏唐、五代茶具,不仅有陶瓷质茶具,且有银质茶具。以镇江丁卯桥唐代窖藏出土的银器为最,共计九百五十余件,出土银器除酒器、粉盒、镯、钗外,其余都为茶具。这批银器为本地制造,制品多供奉皇室,并錾刻“力士”名牌商标,对全国金银器工艺乃至五代、两宋金银器工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http://s14/middle/5f261394hc0aac804eded&690http://s15/middle/5f261394hc0aac80f590e&690
唐 荷叶形银盖
卷边荷叶状,顶饰柿蒂形及曲状钮,盖面錾刻双曲线以表现细密的叶脉,边口悬鱼四尾,内边刻“力士”二字。该器器形具有较强的写实风格,錾刻工艺十分精细,荷叶的蒂、茎、叶脉都一一表现无遗,线条流畅细密,堪称唐代金银器中的一件佳作。
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器盖成卷边荷叶状,与此件荷叶形盖相似,此器盖可能为贮盐器盖,唐代饮茶加盐。《茶经》中有鹾簋条云:“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
http://s1/middle/5f261394hc0aac8213670&690唐 鎏金双凤纹带盖大银盒
盖面弧凸,以子母口扣合;盒四出莲瓣形。直腹、腹下内收、喇叭形圈足。盖面锤刻凸花,以衔草双凤纹为主体,边缘刻八对相向的飞雁,间以缠枝莲及鱼子纹;腹下刻一圈牡丹花,圈足上刻有鸿雁,足边沿饰有莲瓣纹。外底刻“力士”、“伍拾肆两壹钱贰字”。
唐代盛行煎茶或煮茶,饼茶需碾成茶末煮饮,无论饼茶或茶末都需要用容器存放,此盒容量大,用来贮藏饼茶是比较合适的。
http://s1/middle/5f261394hc0aac83106a0&690唐 银质茶盏托
托盘五出变体莲瓣形,喇叭形圈足。圈足内有“力士”二字。
西安和平门外出土七件银托,其中一件在圈足内有:“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拓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字。”银托即为茶托。
http://s12/middle/5f261394hc0aac84583bb&690北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带托盏
托呈盘形,中连半球形盏,圈足较高;盏口沿镶银边,斜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胎质细腻。
这是在镇江市南郊北宋熙宁四年章岷墓中出土的,同出的有镶金口青白釉带托茶盏和青白釉执壶,胎薄细腻,釉色明澈温润,青色淡雅,是一组高档的茶具。章岷祖籍福建泉州,客居润州(今镇江),为官数十载。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作《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是一首与章岷的唱和之作,可惜章岷应答茶诗今天已经失传。三百多字的《斗茶歌》极为详细地描绘了当时的斗茶景象。诗中有“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心翠涛起”之句,瓶中携带的中冷水,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镇江金山中冷泉,用黄金碾将茶叶碾成末,以建窑盏(紫玉瓯)观看茶的泡沫,再品它的味和香。将斗茶者的心理状态写得维妙维肖。
http://s14/middle/5f261394hc0aac854b98d&690宋 陶茶碾
宋代斗茶先斗色,再斗汤。先把茶饼以净纸密裹捶碎,而后用碾子碾成细末,放入茶盒内备用。
http://s1/middle/5f261394hc0aac84f49d0&690宋 带托银盏
盏呈椭圆海棠花形,直口,斜弧腹,圈足,内外壁为夹层,内底饰狮子绣球纹,外腹四曲间均以细云纹为地,中凸乳钉,外底心刻“李四郎”款;托呈椭圆海棠花形,宽平沿,斜弧腹,平底。沿面锤錾一周回文,盘底心饰牡丹,外区为细云纹,凸印狮子戏球。
http://s10/middle/5f261394hc0aac872a999&690宋 漆盖盒、漆碗
盒圆形。盖与盒子母口相扣;盒浅腹,平底,银锭式内格。盒表施酱色漆,盖内施褐色漆,底髹黑色漆,内格则酱色漆与黑色漆相间。碗敞口,宽平折沿,腹壁呈弧线下收,高圈足,足外撇。碗外髹酱色漆,碗内及圈足底则髹黑色漆,口沿有一圈黑漆边。这组漆器为薄木胎,器形规整匀称,漆面光洁细腻,线条轻盈流畅,色泽光润,灿烂如新。表面与器腹酱、黑漆相间,尤为别致。
宋代的漆器工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不仅官方设有漆器生产的专门管理机构,民间制作漆器也很普遍。宋代漆器素色为多,以造型取胜。此漆盒可用于盛装茶末,漆碗可用于饮茶。
镇江博物馆藏元明清茶具,来源于窖藏、墓葬、古井以及传世品等。窖藏出土的茶具主要有金坛县洮西公社湖溪大队元代窖藏出土的银茶盏;市西津渡清代遗址道光年间瓷器窖藏,出土近100件套带托盖碗、果盘等。明清墓葬中出土的茶具以紫砂茶具为多,这与明代饮茶习俗的变化有关。
http://s11/middle/5f261394h79aaada4954a&690明 宜兴窑紫砂圆壶
1965年镇江丹徒县辛丰区山北公社前桃村古井出土。壶小口,无颈,球腹,平底内凹成圈足,肩设管状流,曲柄,外圆内扁平。口沿下刻划细弦纹。胎肝红色,表面经过打磨,器里粗糙涩手,外底有烟薰痕迹。壶嘴与壶把钻孔塞泥而成,且在壶里有手捏痕迹,当为明代早期之器。紫砂器的发展,有一个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厚到薄,由简单到复杂的渐变过程。此壶壶底有烟薰痕迹,应是用来煮茶,而不是用于沏茶泡茶的。
http://s4/middle/5f261394hc0aac891da43&690
清 带托盖碗
带托盖碗分青花和冬青釉两类。盖弧面,盖顶饰环形捉手,盖扣于碗的内口;碗敞口,深腹,圈足;托,口沿外撇,斜弧腹,中空,圈足。青花盖捉手内有“大清道光年制”款;冬青釉碗底内有“大清嘉庆年制”款。这是2009年在镇江市西津渡清代遗址发现的一处道光年间瓷器窖藏,出土近100件套带托盖碗、果盘等。
带托盖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盖碗的作用一是可防止灰尘落入碗内,起防尘作用;二是可避免手被烫伤,并可保温,保色,保洁净,待客敬茶,犹显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