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外中高层管理和经济实力,华裔不如印裔

(2014-10-27 08:08:36)
标签:

杂谈

印度人很厉害,老美大都这样认为,老中极少这样认为。

在美印度裔,无论拼中高层管理能力,还是拼经济实力,都比华裔厉害。可能很多人大陆中国人不信,那么就以数据说话,信不信由你。

海外特别是在美国的印度人,在技术上丝毫不弱中国人,而在中高层管理领域,却把中国人远远抛在后面。我所在的高科技重地——加州硅谷,放眼望去,数万家科技公司中的印度裔中高管比比皆是,而华裔高管非常罕见,中管也不多见。

毫不奇怪,美国高科技领域的职场常态:CEO——老美,中高管——老印,一线工程师-老中 老印,多少年,仍然一成不变,趋势很明显,剪刀差日益扩大。

位于硅谷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综合调查表明,截止 2012 年,印度裔人才领导的公司占到了 33.2%。在美国硅谷的总人口中,而印度裔仅占6%,但是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

在硅谷,华裔总人口占到28%,清华大学在硅谷有一万多校友,浙江大学有五六千校友,北大复旦交大武大南大等大陆名校的科技精英几乎都在这里,但管理阶层的华裔人数与印度裔相比不是同一个数量级。如今印度裔人士在硅谷势力如日中天,随机看看世界顶级公司的两位高管,那些掌管硅谷权势的印度裔人士。

微软 CEO 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海外中高层管理和经济实力,华裔不如印裔

纳德拉 1967 年出生于印度海德拉巴,曾先后就读于印度门格洛尔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分别获电气工程学士学位、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在转投微软之前,他在 SUN 有过较短工作经历。此后他效力微软 22 年,负责云计算业务。今年 2 月被任命为微软新任 CEO。

谷歌高级副总裁、Android 掌门人桑达·皮恰 (Sundar Pichai)

海外中高层管理和经济实力,华裔不如印裔

皮恰于 2004 年加入谷歌,主要负责谷歌浏览器及应用部门。他在 Chrome 以及应用业务的成功,特别是包括邮件服务Gmail 和云存储服务 Google Drive,帮助他赢得了这一新岗位。他还一度成为微软新任CEO 的热门人选。皮恰就读印度理工学院,为成绩优异而获得 IIT Kharagpur (印度理工学院卡拉格普尔分校)学院银奖之外,宾夕法尼亚大学还向皮恰颁发了Siebel Scholar 等殊荣。10月25日谷歌重组公司管理,宣布所有核心产品管理交给Sundar Picha.

关于印度裔和华裔人才的经济能力,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华裔更富有,其实不然,美国联邦劳工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在美的印度裔移民经济实力强于华裔。

海外中高层管理和经济实力,华裔不如印裔

联邦劳工部8月28日公布2013年《全美亚太裔在萧条复甦后的经济地位》,亚太裔的薪资、教育水平和就业率都比白人及其他少数族裔表现佳,其中又以印度裔移民表现最为突出。25岁以上印度裔就业人口有76.1%有大学学位,华裔有56.8%;16岁以上劳动人口的平均周薪也以印度裔的1291元最高,华裔1093元,白人、非裔、西语裔分别是865、692、641元。这是根据劳工部三年前的「亚太裔劳动力与美国经济复甦报告」所做的更新报告。

报告指出,亚裔薪水水平高与教育程度相关,25岁以上的亚裔就业人口有53.4%至少有大学学位,白人只有不到31.9%有大学学位、非裔则不到21.9%、西语裔只有15.5%。整体而言,全美亚太裔有64.9%投入劳动市场,高于全美平均值,只有西语裔的66%高过亚裔;亚太裔平均失业率5.6%,低于白人的6.5%,也远低于非裔的13.1%或西语裔的9.1%。亚太裔中,又以日裔失业率3.3%最低。亚太裔劳动力倾向于私人企业工作,约有78.4%是私人企业受薪人,只有11.1%吃政府公家饭,低于白人的13.6%和非裔的18.5%。

附上关于硅谷地区中印人才的热门文章《中国码农硅谷生存现状调查》

为何印度人比华人混得好?

为何印度人能在硅谷职场比华人更胜一筹?有种说法是,首先英语是印度人从小教育就会接触到的通用语言。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注重培养技术人才,并向海外输出。如知名的印度管理学院阿默达巴德分校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的;其次印度 IT 外包产业发展比中国早,IT 教育环境与主动培养 IT 意识较强烈;最后印度人在海外发展习惯彼此互帮互助,在职场上比华人更为灵活、主动性更强。

成功者抱团,提携下一代

早在 1992 年已在硅谷站稳脚跟的印度人聚集一起,筹办印度企业家协会,这个协会的定位非常明确,建立人脉网络,致力于培养下一代硅谷印度裔创业者。职能包括:印度企业家协会企业家指导项目,指导年轻人创业;此外还帮助其优秀项目进行早期孵化投资。目前这个协会,在13 个国家有 54 个分支机构,拥有超过 13 000 多名会员,其影响力早已超出硅谷,并逐步成为企业家和投资者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平台。

硅谷具体有多少中国码农,谁也说不清。但在各主要科技公司中,中国程序员都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无论是谷歌、苹果、思科这样的老牌巨头,还是Twitter、Facebook和Pinterest这样的新生力量,中国员工的身影都无处不在。他们是各大科技公司中最主要的外籍员工之一,部分公司的比例已超过10%。

虽然人数不断增长,中国码农的生活圈子其实并不大。如果在硅谷参加中国码农的聚会,即便是初次见面的朋友,彼此聊上两句,也会发现双方可能早在Facebook和Linkedin互相关注,或者至少有数位共同好友。再聊上两句,或许彼此会发现居然还是校友,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经历。

加州湾区历来都是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但老移民的通用语言都是粤语。而以中国码农为代表的新移民,则更多来自大陆其他地区。能够来到硅谷的中国码农,几乎都是最为精英的计算机人才。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大同小异:在中国的一流大学毕业之后,来到美国各大名校就读硕士或者博士,毕业来到硅谷的科技公司工作,从此就留在了这里。

谈到国内的大学,他们可能来自清华、北大、复旦、浙大、武大、北邮等知名院校;谈到美国的大学,他们可能毕业于斯坦福、伯克利、卡内基·梅隆、南加州大学等一流学府。这些毕业于中国顶级高校的计算机精英们,和全球的科技精英一样,都集聚到硅谷的科技公司,为科技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美国生活多年之后,中国码农们拿到了绿卡,而后又熬到了入籍的年头。但无论是什么国籍,他们都代表着硅谷的中国科技人才。诸多已经成功的华人科技精英,也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着下一代的硅谷中国科技人。

就时间而言,硅谷出现大量中国计算机精英的身影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此之前,硅谷的科技公司几乎见不到多少中国人的身影;但随着中国大陆的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精英学子来到美国求学。学成之后的他们,并没有回到国内,而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来到硅谷,在英特尔、思科等老牌科技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这一批中国计算机精英中,涌现出了诸多在硅谷留下烙印的杰出人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他们有的硅谷创业,成就了中国人在硅谷的一段传奇;有的回国创业,成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人物;有的继续奋斗,成为了科技巨头中的顶级华人高管。不管选择哪条道路,这批如今45岁以上的中国程序员,都是中国互联网及科技史上最传奇的一代人。

在那一代的硅谷华人创业者中,邓峰、谢青等人无疑是最为成功的。邓峰和谢青等人创办的网络安全公司NetScreen,在2001年美国科技低潮期成功上市,又在2004年作价40亿美元被网络设备巨头Juniper收购。这个金额目前仍然是硅谷华人创业公司的一个纪录。在被Juniper收购之后,拿到巨额资金的邓峰开始了投资人生涯,创办了北极光风投。北极光的投资项目包括红孩子、展讯科技、百合网、珠海炬力等公司。而谢青则早早另起炉灶,创办了自己的网络安全设备公司飞塔(Fortinet),并在2009年成功上市。目前飞塔的市值接近40亿美元。

选择回国创业的人则奠定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基石。李彦宏无疑是其中最为成功的硅谷回国创业者。1999年,李彦宏在妻子的鼓励下,告别了硅谷搜索公司InfoSeek的工程师职位,回国创建了百度公司。如今的百度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公司,市值高达540亿美元,李彦宏也一度成为了中国首富。

而选择在科技巨头公司工作的那一代中国科技精英,他们当中的最杰出代表莫过于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先后效力于IBM、雅虎和微软的陆奇也是美国科技巨头公司中职位最高的中国大陆人。同样曾在科技巨头公司中担任要职的还有如今新浪联席总裁许良杰,他曾是eBay和思科的首位华人全球副总裁,被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誉为“硅谷华人的骄傲”。

在此之后,中国工程师与程序员在硅谷似乎出现了一个力量断层。虽然每年都有中国人源源不断涌入硅谷,但却再也没有中国人在硅谷重要科技公司担任高层职位。大量的中国科技精英在科技巨头公司似乎遇到了一个无形的天花板,始终卡在中层到高层的晋升道路上。

虽然印度人和中国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印度人更喜欢聚居。在Sunnyvale、Cupertino等印度人聚集的地区,走进小区就可闻到一股标志性的咖喱味。虽然印度裔占硅谷总人口的比例只有6%,但却有15%的科技公司是印度人创办。而被中国人戏称为“三哥”的印度软件工程师也成为中国科技精英绕不过去的话题。

在硅谷,中国和印度是科技公司最主要的外籍员工来源地。在中国人的晋升之路遇到天花板的时候,印度人却似乎在硅谷发展的顺风顺水。伯克利大学2012年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硅谷科技公司都有一位印度裔高管和技术主管。安卓与Chrome联合主管桑达·皮猜(Sundar Pichai)是目前谷歌最有实权的高管,谷歌的发布会最常听到的就是印度特色的英语发音。即便不在硅谷的微软也选择了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作为新任CEO。

对于强势崛起的印度同事,硅谷的中国程序员们更多是抱着一种复杂的态度。当中国人聚会的时候,他们也会开始吐槽印度工程师的各种不良职场行为。“爱向上头抢功,在办公室拉帮结派,压制中国员工”,这些是典型的印度三哥特征。

谈到中国与印度程序员的差别时,一位在硅谷呆了十多年的中国程序员直接地说,印度人拉帮结派是出名的了,往好了说这是团结;他们习惯于拱出一个人担任主管,然后会罩着团队里的所有印度人,还会招募大量的印度同胞,阻碍中国人的发展;而中国人或许习惯各自为战,缺乏印度人那样的集团作战。

对于这种说法,印度程序员则另有话说。曾经效力谷歌的印度裔软件程序员马尼什阿罗拉(Maneesh Arora)对新浪科技表示,越来越多的印度裔员工在硅谷科技公司担任要职,这或许是因为印度人更善于交际,也更有语言优势。英特尔的印度裔公关妮莎·迪奥(Nisha Deo)则认为,在英特尔内部关系中,印度裔员工和中国裔员工没有什么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