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很多人都在转的热帖,看后对我的触动很大。先给大家摘录几段。一个母亲这样写到:
我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我: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我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我还是告诉我的儿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你进步了。”那天晚上,我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我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我流下了泪。 然而,当我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同学,这次你的同桌同学排在21名。” 说这话时,我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我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我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到儿子上中学时,又一次家长会。 我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儿子的名字, 因为每次家长会,我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我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 我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我:“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我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我发现儿子在等我。 路上我扶着儿子的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我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那年我儿子果然考上重点高中。
最后,儿子顺利地考上了名牌大学,不过,这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在我看来,这位母亲把一个普通的孩子甚至是“问题孩子”塑造成一个懂得自爱、奋发向上的有为青年,已经是巨大的成功。试想,同样的情况,换成另一位家长,是否能成就同样一个人呢?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慢慢走向自暴自弃?“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是这个孩子给妈妈的心里话。虽然他知道自己并不聪明也不优秀,但他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为着欣赏自己的人活得精彩。认可,对孩子的一生有多么重要!
处在成长中的孩子往往跃跃欲试,好奇心强,总想做出超出自己能力或从未做过的事情,但因为年龄或能力的影响,往往事与愿违。当孩子遇到困难、失败时,当孩子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孩子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情时,父母对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要及时觉察,并给他鼓励。千万不要以自己的经验、能力和感觉去要求、命令或限制孩子。给他一个拥抱、一个微笑,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能坚定他对自己的信心。
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往、沉默寡言、表现平平的孩子,他们更渴望被别人关注和欣赏。我们要走进孩子的心灵,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们在成长中不断体验和经历收获。上面提到的那位母亲,恰恰拥有这样的智慧。当孩子遭受老师的质疑、同学的冷眼时,给予他恰到好处的温暖,让他始终觉得没有被人抛弃。由这种爱,生发出他的自爱、自强,迸发出难以预期的巨大潜力。我们家长,是否也从中有所领悟?
用眼睛观察
父母应该养成多用眼睛、耳朵,少用嘴巴与孩子沟通的习惯。这样有利于真实地了解孩子的身心,有针对性地与孩子交流,并适时给予帮助或指导。最忌讳的就是不问青红皂白对孩子批评责骂。
用心倾听
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并全神贯注地倾听,从而使孩子产生自己被父母重视的喜悦。哪怕手头再忙,都尽量地放一放。此时,眼神的接触是不可或缺的,适时地给予孩子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
用换位来思考
假设自己就是孩子,设身处地地想想会有什么感受。我们是不是更容易明白孩子的举动?想想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更希望出现在面前的是怎样的父母形象?
用商量的语气交流
你是不是习惯对孩子发号施令:不准那样、应该这样、你怎么能……总是以见多识广的过来人自居,居高临下地命令孩子?请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个体来沟通吧,这样才更容易培养他独立、自信的品质。如果父母本身有过错,更应该主动向孩子表达歉意。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不舍得赞美孩子的家长,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一个长期得不到别人认可的孩子,他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认可自己?特别是在周围充斥着质疑声时,一句温暖的认可显得尤为可贵和重要。就如同迪诺少儿素质英语倡导的一样:“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和认可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但是,对孩子的认可一定要建立在真诚、适宜的基础上。不根据实际情况随便使用的认可、表扬,或者动不动当成口头禅式的笼统表达,都是不利的。认可,应该是对孩子表现的某一行为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帮助他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对儿童认可、称赞的重点应放在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上,而非结果上,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孩子们对犯错误的恐惧心理,才会让他们积极地去接受新的任务,应对新的挑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