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学校校舍建筑质量工程责任良心爱心灾害社会生活杂谈张宇东 |
分类: 教育杂谈 |
前一阵子看到的一幅图片让我很受震撼:美国一辆运载着一大群孩子的校车跟一辆军用悍马在行进中迎头相撞,校车安然无恙,悍马车身几乎扁了。我们都知道军用悍马是世界上最坚固耐用的车辆之一,而美国的校车则是按照军用装甲车的标准设计制造的。高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今天要向完全避免各种意外几乎不可能,但要真正做一些切实保护孩子们的事情,似乎不是太难,关键就看有没有人做,愿不愿意做好。
经历了2008和2010,我们目睹了灾难,也切实体会到了悲痛。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中,有一批特殊的群体,让我们心疼也让我们更加密切的关注,那就是因为地震而失去了学校的孩子们。我们曾愤怒于汶川中那一间间不堪一击的校舍,我们也在玉树中看到了失去了学校的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对于中国校舍的安全程度,很多人都在皱着眉头关注着。
学校,学生和教育一直就是社会大众关心的重要话题,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就是基于这样的立场来提出的。但是这句口号被提到的次数很多,真正落到实处的却很少。
在日本,防震守则中有这样一条,如果发生地震,一定要往学校或者医院跑,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建筑是最抗震的,坚固程度也是最强的,所以如果地震往这两个地方躲一定会提高获救系数,但是这条定律在中国显然行不通,一般而言,地震的时候学校和医院很少有能幸免的时候,导致震后医疗措施跟不上,这也是灾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对学校内建筑物的坚固程度要求就更加高,特别是学校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孩子,本身他们的自救能力和在灾难面前的心理素质都不是很高,如果学校的建筑没有足够稳固到给这些孩子提供充裕逃生时间,这些孩子恐怕更难逃离厄运。同样的道理,医院里的很多人都是病号,灾难发生之后,这些人行动可能受限,无法顺利逃脱,而且医院里也有很多的医疗设备,如果这些设备被毁坏,拯救灾民生命的进程就会被耽误,灾情就会加重。
出于对这种情况的考虑,我们终于可喜的看到警钟终于被敲响了。广东中山市校舍安全工程正在进行中,约50%的重建校舍已破土动工。在今年预计能完成40%的校舍重建,50%的校舍加固,总投入可达10亿元,整个加固重建工程将在明年年底全部完成,届时中山中小学校舍均将达到8度左右的抗震设防烈度。
这无疑给学生和家长们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从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大地震的国家,到一个最近频发地震的国家,中国需要弥补的实在太多太多。我知道,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没有发生几起地震,房屋的抗震系数通常根本不在人们建房子的考虑因素之内,待到真正地震了之后,人们才开始想起来安全原来才是房子的第一命脉,质疑和谩骂的声音在汶川之后达到了顶峰。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知错后要改,不说以前的工程究竟存在多少“豆腐渣”,可是我们现在开始亡羊补牢,不论从哪个层次上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而这样的一个修复,不单单是修复了安全系数,也修复了我们的心。
虽然这个方案来得有些迟,在悲剧之后我们才真正的关切到当初在建筑校舍的时候那个防震等级并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那么绵薄无力,可以忽略。在汶川之后,学校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和安全程度就一直被强调,但是还是很多人把这些话当做耳旁风,抱着侥幸心理,不肯把安全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到实处,直到玉树地震后出现了如此惨痛的教训,大家才开始真的关注这个问题,切实的行动起来了。
我希望这只是个开始,不单单是在学校的校舍上面,在住宅上也要做好“良心工程”。现在的房价高的惊人,谁都不希望花很多零买回来的是完全没有任何抵抗力的家。当然,我们都不希望遇上这样的灾难,可凡事都要做好最坏的准备,更何况这样的抗震等级要求是建筑商本身就应该做到的,因为房子的本质就是保护人安全的地方。
逝者已去,我们所能做的是帮助他们重新修建起他们的家园。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发现问题从中吸取教训,切切实实的行动起来去改善这些问题,不要再让这样的悲剧在中国上演。学校的校舍必须成为中国的良心工程,每个人都有孩子,为别人的孩子设计和制造房子的人在每一个细节上稍有疏忽的时候就应该将心比心地想一想,你的孩子也要上学,孩子的安全同样需要别人的良心和责任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