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长推荐制背后的隐忧

(2009-11-10 09:19:45)
标签:

教育

校长

偏才

隐忧

北大

中国

推荐

分类: 教育杂谈

    昨日,北京大学公布了关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试行方案,规定北京等十三个省市获得“实名推荐制”资质的中学校长,可向北大推荐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审核合格的推荐生直接入围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范围,通过面试的学生高考时将享受线下30分录取的政策。(来源于新浪网相关报道)

   

    据说北大制订这一方案的背景来源于80多位来自全国中学校长的联席会议,可谓集思广益,而方案的目的则是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更多的偏才得到上好大学的机会。当然,我们并不怀疑这个方案相对的积极意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实现制定者所意图实现的目标,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在实名推荐制背后存在的极大的道德风险。

校长推荐制背后的隐忧

    的确,各种人才的汇聚应该是大学应有的风貌,而统一生硬的高考制度却在扼杀偏才们的舞台。“甲骨文”作文的作者,偏科严重,甚至能不能上大学还引起了众人的争议,人们用钱钟书等大师的经历作为隐喻,来揭露现存制度的弊病。所以,这当然会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也自然会引起选拔制度上的改变。

 

    其实,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选拔上,历来都不乏高考之外的方式。特招、体尖生、保送等等,无一不是在为所谓的优秀人才通往大学的路上保有捷径,但是这些制度最后却无一不沦落为权势所依靠的附庸,在践踏公平的同时,同样也在扼杀优秀学生的机会。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在中国的高校群落里,哪里没有凭关系保送的学生,哪里没有孱弱的体尖生呢?!

 

    因此,在北大制订的推荐制方案里,我们不能不产生这样的质疑。这并不是用最坏的揣测在猜度方案的效用,相反,是整个社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的沦陷导致了我们不得不多加小心。校长推荐的确可以用一种很简便的方式来获得人才,对于中学校长来说,整个学校的状况应当是熟稔于心的,谁成绩好谁各方面都优秀,作为一个合格的校长,应该都是很清楚的。而且,作为校长来讲,位子的层次也可以决定推荐的权威性,使得被推荐的学生更容易受到重视。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得不产生隐约的担忧。

http://bbs.eol.com.cn/gao_jiao_news_367/20090714/W020090714499716862110.jpg

 

    因为任何一个制度的存在,都是以人作为实现手段的。制度的建设再好,也需要尽职的人来发挥制度的最大优势。且不说校长推荐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即使是北大同时规定了“公示、检查”等等监督手段,在信息不对称和单方透明的情形下,这些手段都是虚置。毕竟,推荐哪些人选在校长手上有绝对的权力,而北大绝无可能对所有的学校和人选进行全面的筛选。可以想见,如果推荐的是一眼就能看出的水货,那自然不好蒙混过关,但是如果在差不多水平的两个人中间推荐有连带关系或者权钱交易的对象,又如何去甄别并且保持选拔的公平呢?再说了,手段都是人想出来的,前几年病怏怏的学生也能成体尖,难免在校长推荐制下面,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把一个普通学生“包装”成优质呢?

 

    而且,话说回来,什么是优秀,什么是不优秀,哪会有统一而普适的标准,或者既然有,又岂是一位校长就能够掌握。对于甲骨文作文作者,尚且需要多位专家学者论证,广大网民争议他是否应该进大学。而对于优劣各有不同的高中生来讲,什么规格才是能够被推荐的标准,恐怕是不应该用校长的一己之力来判断的。以往的高考,即使被众人所抨击,但是分数至少是个客观的标准,任何人在分数面前总归是平等的。但是在校长推荐制下的考生,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他们呢?

   

    所以,制度的制定,一定不能仅仅想着目的和好处,如何来规制制度的运行和保障制度的效能,是制度赖以存活的前提。校长推荐制打一诞生,就引起众人的质疑,并不是因为它不能选拔出优秀的学生,而是如何保证选拔公平和透明将会成为这一制度的死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