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教”和“虐待”只有一线之隔

(2009-09-21 09:21:18)
标签:

育儿

早教

孙女

眼球

功利

中国

虐待

杂谈

分类: 教育杂谈

    最近出了这么一个新鲜事,秦皇岛一位60出头的王姓老大爷,让自己一岁半的小孙女到海里表演“自救”,还美其名曰“星娃闹海迎国庆”,说此举意在宣传自己所谓的“早教”。所以,在赚足人们眼球的同时,趁机也捞得不少名头。好事的媒体也早把长枪短炮对准这张略带狡黠沧桑的脸,大肆追访老王“培养”儿童的经验,却忽略了一岁半的星娃在海里翻滚漂移时哭泣呛水充满危险的悲哀。

 

“早教”和“虐待”只有一线之隔

                                         (星娃在训练)

 

    终于,在关注这个事件的人里,开始有人指责老王是在“虐待”孙女,是利用孙女来实现自己的名利,完成自己的愿望。而老王一口咬定,自己是在行“早教”这一伟大神圣的事业,并且举出自己对儿子“灯娃”的早教经历佐证——灯娃一岁游泳,四岁就能横渡长江,后来成了某产品代言人,获得代言费100万。因此,抨击他虐待的人,一是不懂得早教的“好处”,二是根本不了解所谓的“早教”。

 

    其实,分析这个事件本身,不管老王是不是利用孙女来获取名利,或者是不是真的在早教,应该毫不犹豫的确定一个前提,就是“早教”的内容应当是什么,或者不应该包括什么。可能在中国的教育进程和发展过程中,还没有一套关于早教的成熟模式和体系,但无论如何,“教”应该是平静并且安全的,科学而不违反自然规律的。

 “早教”和“虐待”只有一线之隔

                                       (星娃在海中表演)

                           

    试想一下,不管是在江里游泳,还是在海里游泳,对于稍微熟悉技能的少年或者成年人来讲,应该都不算是件难事,所以某个成年人去“闹海”自然也不能吸引人的眼球。而孩子,特别是幼儿,他们对抗风险的能力是极其弱小的,对于成人来讲顺理成章的事,对于他们也都是极大的风险,而以柔弱之躯对抗暴风骤雨,以尚不健全的体格和毅力去冒险,这才是能吸引人眼球的噱头。

 

    如果把这个也看成是早教,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小孩放到原始森林里去躲避野狼的袭击,并赋予锻炼“胆识”的美名;或者让孩子去攀登陡峭的山峰,在悬崖峭壁上成就“体魄”呢?所以,不管如何给予让小孩冒险并且伤害身体的行为以正当的名义,也是不应当鼓励和宣传的,相反,对于这样荒诞的事情应当坚决的反对。

 

    对于小孩来讲,自由、无忧无虑、快乐、没有压力才是生存所追求的方式,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不能称其为理由。即使是教育,也只能建立在自由和快乐的基础上,听任孩子自主的选择。可能是中国竞争的激烈、社会的变迁,使得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变化,觉得要从小培养孩子竞争的技巧和能力,长大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出于这种考虑,很多小孩子从小就浸染在奥数、英语、钢琴、围棋的困局里,用幼小的双肩担负这些额外的负担。

   “早教”和“虐待”只有一线之隔

                                  (看星娃闹海的观众心疼地哭了)

    这些事情的对错,可能并不需要多深究,因为至少在“星娃闹海”的事件,他完全超脱了教育的本身面目,这就是虐待,而且是披着合理外衣的虐待,比那些赤裸裸的虐待更值得批判。因为那些以打骂为方式的虐待,人们根据观念很容易就作出是非的判断,而对于以早教为名的虐待,相反会有一些人会觉得合理并且值得肯定。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里,从来没有否认过早教的重要,泯然众人的小诗人,让梨的孔融,都在表达着教育在孩子幼年时期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早教,总是在乎和关注孩子的人格和意志的培养,并不是赋予他们过分的负担和身体上的折磨,让他们去实现成人世界里的愿望。

   

    然而,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反而抛弃了这样的认同,在社会竞争和浮躁思维的支配下,我们开始在教育里添加了太多的功利因素,不管是学习钢琴还是英语,都是为了将来的成就铺垫得更好,所以现在出现了如此残忍的事情,这无非是功利教育的进一步升级而已。

   

    王大爷在接受采访时,一直说“我觉得他(星娃)哭是高兴的表现”,“我觉得她不害怕”,以此来证明星娃是喜欢在闹海的。在大人看来,只要自己拥有做成一件事的想法,那么即使这个想法再不正当,也无须通过孩子本性的表达作为反对的依据。在王大爷看来,只要自己追求的目标没有错,那么孩子也会无条件接受。这种以家长思维考量孩子的想法,在我们的思维里是很正常的。但孩子也是平等的,我们什么时候尊重过他们的想法呢?

   

    孩子还小,没有正常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只会用最本能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为什么就不能停下来,感受一下他们的想法呢?记得以前,家长们还得摆几件东西,让孩子本能的爬过去挑选,以此来确定孩子的兴趣,不管这个方法科学不科学,至少让孩子稍微有了选择的权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