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到有关机构的统计,现在对婴幼儿的教育投资远远超过了大学生的学业花费,还言之凿凿的给出了具体的数据,结果是6岁学龄前的月教育投资平均超过了4000元。在中国这样一个尚且有人一年也挣不到这个数,要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来讲,当然不可想象;即使对于中产阶级,恐怕也是难以承受的负担。然而,现象的存在总是有合理的因素,教育投资的产出,必定是希求获得更大的回报和收益。那么,事实究竟怎样呢?
国家在转型,转型的目的是把以前计划和规整的东西交给市场,让需求决定市场。教育业摆脱了总是国家控制的局面,开始在市场中寻求发展的机遇。在国家垄断教育的时代,全中国的学生经历的路子几乎是同样的,从学前班到小学,再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同时这种路径只能由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有幸选择,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只能在其中的某个阶段脱离教育,走向社会,并且在大多数时候再也不能返回到教育的视野中去。
如今,教育的资源不再由国家垄断,民办高校、职业培训、出国留学,等等,教育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结构。参与教育投资的主体,可以根据孩子的状况以及自身的经济条件,灵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育方式。
既然市场有供应,自然就有需求。在中国,参与教育投资的都是望子成龙的父母,而在教育上投资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的成功。教育无非是为日后的成功增添砝码,所以,无论是奥数还是钢琴,也无论雅诗还是托福,目的只有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广阔。于是,既然就需求,而且需求旺盛,而且教育的资源是刚性不可替代的(不是都会教奥数和钢琴,真那样的话大家又会选择去学个奥化或者竖琴),教育业的坐地起价自然是不可避免,上面说的给6岁前小孩子每月投资4000块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所有的投资都是讲回报的,但是所有的投资也都是有风险的。在教育投资上,这一定律也同样存在。教育本身并不带有功利的目的,至少,教书育人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播,人类文明的传承,培养文化的修为和人文关怀,可是这些内容又是不能通过具体的东西呈现出来的。时下教育投资的盛行,往往重视了实际的回报,却忽略了教育本身最实质的内容。在家长们趋之若鹜的选择报班、出国的时候,是不是也该考虑考虑孩子知识的积累和修养的变化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