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这样的场景发生:走在大路上或小巷里,一阵刺鼻的味道飘过,行人会绕开或者远离行驶或行走中的味道源——装粪车和掏粪人。然后家长会语重心长地对身边的孩子叮嘱道:孩子,一定好好好念书,不然长大只有去掏粪。孩子匆匆瞥一眼掏粪叔叔的背影后,转过身来认真地点了点头……
近日“济南事业单位招考掏粪工,选定5名大学生”的新闻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有网友戏谑:现在好好读书,长大也得去掏粪,或者好好读书,争取长大去掏粪。这是讽刺?不是,这是现实。
“掏粪工”,但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整理排泄物的工人,有着肮脏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收入,根本就是体力活。而大学生,不是天之骄子,也是有知识的斯文人,让他们干技术含量不高的掏粪工作,未免有些浪费人才。大家是这样讨论的。很多人都说风凉话,很多人都显示了对掏粪职业的不屑和对当今大学生身份的感叹。当然,这也反映出现有教育与社会劳动分配机制之间的一些矛盾。然而,人不分等级,职业不分贵贱,这种话总是有马后炮之嫌。自然是有这样的前见才有后来的辩息。
大学生读了书,怎么就不能去掏粪了?问题就出在这里。读书人与掏粪工,正是因为身份的差异,带来了地位的悬殊和差异。这种身份的对立是社会分工造成的,是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差异造成的,而等级差异很大程度上跟权力和财富挂钩。
招考职位是济南市环卫局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掏粪清洁工,事业编制,意味着收入不少且稳定,五险一金,解决户口,退休金高,还有机会升迁做官。我相信没有人对掏粪工作本身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职位背后事业单位的待遇和福利,是来自于事业编制的巨大诱惑。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选择是极正当的。人都趋利避害,希望付出总有回报,不说回报社会,也有充分的理由回报父母。天知道一个普通家庭要培养一个大学生、硕博士研究生是多么不易。找到稳定工作就意味着这个家庭的教育投资开始有了回报。社会提供给大学生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的资源分配不均,收入丰厚稳定的工作自然让大学生趋之若鹜很正常。
大学生,甚至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卖肉,卖糖葫芦,擦皮鞋,捡垃圾,掏粪性质都差不多,似乎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事实表明,不论职业贵贱,大学生们能在“低贱”的行业干出事业来,比如那位北大才子卖猪肉也能让财富滚滚而来,你再用鄙夷的口气说人家是“卖猪肉的”,是不是有点说葡萄酸的嫌疑呢?
人生而平等,人格平等,但社会分工让人的地位不平等。如同一个童话所讲,夏娃有一大群孩子,一些漂亮,一些丑陋。上帝到人间看望他们全家,夏娃安排了六个漂亮的孩子在门口等候,却隐藏了六个丑陋的孩子。看见可爱的孩子,上帝开始赐福,他把手放在一个孩子的头上说:“你会成为一个统治四方的国王。”……还有王子,伯爵,骑士,贵族,学者……。夏娃看到上帝如此仁慈,便把丑孩子也都召唤出来,等待上帝的赐福。这时,上帝又把手放在第一个孩子的头上说:“你会成为一名农夫。”……还有渔夫,铁匠,织工,鞋匠,裁缝,陶工,车夫,信差,保姆……夏娃紧忙说,主啊,这样多么不公平啊,你给予他们的恩赐应该相等才对呀!
上帝说,这些孩子们将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下去,应该是这样,必须是这样。我们就像是夏娃的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就像大家都是一个身体里的胁骨互相支持着彼此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