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高考伊始,类似于《京沪高中现“空巢”毕业班全班弃高考考托福》之类的新闻就络绎不绝的出现在各大新闻版面上,“放弃高考,出国留学”成了越来越多学子们的选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考制度所暴露出缺点被再次成为众矢之的。而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双重条件下,“读书无用”论也随之抬头。到底有没有必要高考?读大学到到底有没有用?成了许多人争论的问题。
关于高考制度,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经和大家讨论过,本人也非常认同高考制度的改革。不过,造成“高考”遇冷、“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否仅仅是高考制度本身呢?为了能让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政府甚至出资为大学生就业开路,在这样的大手笔下,我们是否考虑过,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培养人才机制之一,大学为何没能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弊端?为何通过四年的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却依旧是不能适应社会?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热门专业”、“冷门专业”的说法一直此消彼长。对于这点,我一直都不认同。何谓“热门专业”,何谓“冷门专业”?仅仅凭就业机会的多少判别是否科学?如果说金融专业是热门专业,那么今年金融专业大爆冷,大家是否又该将其归入“冷门”?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股“热门冷门”风的带领下,近几年,许多高校什么专业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严重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个别高校甚至连新设专业的师资都没落实就开始招生,造成了专业重复设置,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多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滞销人才”。
就拿前几年热门的计算机热来说,许多高校就是在“盲目跟风”下匆匆忙忙地设置与计算机相关的一系列专业,把许多其他相关的专业,也全都改成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而当“经济热”袭来时,有的学校甚至连历史系都开出了与经济相关的专业,但实际上老师的知识并没有更新,只不过是换了个专业名称。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是这些老师自己去应聘,也未必能找到像样的工作,怎么可能要求他们培养出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毕业生?据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高校占所有高校的80%,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超过70%,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超过60%。
与中国许多大学盲目跟风设置“热门专业”相比,美国在这方面就明显不同。据悉,美国大学在培养人才时,为了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不会按照市场的热门方向新开设专业,而是会先到业界调研,研究专业方向的学生究竟应该学什么,并发掘相关可以拓展的领域,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块。事实证明,这种专业调整手段,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
其实,究其而言,这就是一个“近视”和“远视”的问题。跟风似地设置“热门专业”就是典型的“近视”行为,而用长远的眼光来考虑和规范专业的设置则可意为“远视”。的确,当下的就业率确实反映着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设置专业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但不应该是惟一依据。更何况,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就业率中含有的“水分”,单纯从当下就业率来考虑专业的设置无疑会有偏差。在这点上,我们不妨学学美国高校,在新设置一门专业前,先通过校方提出、再经过市场调查、多方论证后方可决定是否可以设置,尽管这看上去要比现在复杂许多,但总好过培养了四年的大学生,结果还需要政府出资资助就业好的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