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一群朋友聚会,席间一个孩子已上小学的同学激动不已的说,晚上到学校接儿子放学时,收到儿子送给他一张亲手做的卡片,说是父亲节的礼物,卡片内面赫然的写着“爸爸,辛苦了”。同学说,他当时看到这个卡片时都差点哭了出来,觉得平时为儿子的一切都值得了。听到这话,还没有孩子的同学们都大笑起来,纷纷奚落同学,只有我这个也当了父亲的人明白了同学的心思。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含蓄,不论是家长与孩子之间还是老师与孩子之间,“爱”、“感谢”之类的词语都用得少之又少,即便是“五讲四美”提出这么多年,也没能彻底改变中国人的现状。而父母对孩子不求回报的付出,更是变本加厉。君不见越来越多“啃老族”的出现,君不见电视广告上,老人把做好的食物喂到小孩的嘴边,小孩却冲老人大喊:奶奶做的菜口干。其实这些现象都不是偶然,从小“感恩教育”的缺失,是造成现在越来越多儿女不懂得心疼家长的重要原因。而许多家长在抱怨的同时,其实也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自己是否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埋下过感恩的种子?
从80年代初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诞生,一群被溺爱的独生子女就被冠以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名号,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有的也已为人父人母,他们的孩子更面临着被6位家长同时宠爱的局面: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般呵护,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孩子学会“感恩”无疑更难。所以上面那个商家的广告中,孩子妈妈不是教育儿子要体贴奶奶的辛苦,反而是告诉老人应该作出改变。当家长的一切付出都成了理所当然,又何来感激?何来感恩?
让孩子养成“感恩”的习惯其实并不难,学校和家长可以双管齐下,有意识的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断为孩子灌输“感恩”思想。
家庭里,家长不要一味的付出而不求回报。渴了,让孩子给你倒一杯水;生病时,享受孩子力所能及的照顾;家务上,有选择的给孩子分配下任务,让他们体会责任的力量;看到喜欢吃的东西,更别为了省下给孩子而对孩子说你不喜欢吃,告诉他们你喜欢的,孩子们会记在心里。
学校方面,则应像提倡“素质教育”一样大力推行“感恩”教育。不仅对父母“感恩”,也应该培养对“老师”的感恩。在这方面,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无疑走在了前沿。针对“感恩”教育,中关村学校特别做出了硬性规定:见到老师必须鞠躬问好,回到家必须主动和父母交谈,帮助父母做家务。尽管方式上稍“硬”,但根据学校的统计考评,规定推出前后学生的表现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在校更尊敬老师,许多孩子更应为这项“硬性规定”,与父母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个周末就是父亲节了。家长朋友们,不如让我们先放下肩上的担子,享受一天孩子对我们的照顾如何?
================================================================================
更多精彩博文:
迷失方向的中国动漫和文化 暑假,你的孩子该读什么班
我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最适合高三毕业生的九大旅游地

高考结束,别忽视考生心理问题
名校校长为考生填报志愿支招

4类考生不适合复读
10部高中生必看的电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