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宇东
张宇东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55,774
  • 关注人气:48,4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们缘何称为“代课人员”

(2009-04-01 09:42:43)
标签:

农村基础教育

民办教师

教师岗位

代课教师

张宇东

教育

分类: 教育杂谈

他们缘何称为“代课人员” 

 

    20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凡被挤占、挪用和截留的编制,应立即清理。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京华时报》3月22日)

 

    如无歧义,上述教育部通知中的“代课人员”,是指教师岗位中的代课教师。“代课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在乡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群体,近几年来,这类群体其处境实难令人乐观。

 

    追溯代课教师一词的产生,其实早在1984年以前,他们被称之为民办教师。从1985年开始,教育部为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不允许再出现民办教师。但不少农村因贫困招不到公办老师,或者公办老师不情愿,他们转而留下,才一直在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始终被冠称为“代课教师”。

 他们缘何称为“代课人员”

 

    如今,这个“代课教师”的称谓也将不保,扪心自问,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这些默默扎根贫困山区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群体,奉献了青春与光阴,支撑了一所又一所乡村小学,斗转星移,他们能够如此冷清的“苦守”讲台数十年,想必其背后饱尝了艰辛与汗水。

 

    或许,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要求全国约有44.8万代课教师被大量清退之后,他们就再也不用年复一年“苦守”于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极其贫困的地区,再也不用呆在一间间破烂不堪、并可能随时会倒塌的教室内,再也不用执教长达数十年仍每月领着40元的工资……

 

    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吗?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力量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一群人,用他们的一生去支撑农村基础教育,完成了培养一批又一批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学生,甚至还送走了一批批农村学生步入大学殿堂,而今,当几十万名代课教师熬过了农村教育最困难时期,当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条件逐渐好转之时,这些达到60万之多的代课教师,有的已经被300至800元不等的“清退费”打发,有的依旧以“临时工”身份坚守。而清退当中,更有离开“三尺寒台”尔后不知何去何从的。

 

 他们缘何称为“代课人员”

 

    诚然,全国各地主管教育部门在执行中,可以把被挤占、挪用和截留的编制清查出来,提高师资办学的质量。而一些代课时间比较长、教学成绩优秀的代课教师可能会由此转为在编教师。但实际上,目前存在着没有编制、数年教学的代课教师被可能大量清退的现象。

 

    因此,要想真正解决这类群体的困境、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及师资水平等,是要加大国家财政在教育投入的力度。事实上,到今天,我们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还没有达到4%,这又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试问,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能充足吗?

 

    那么,在现实的语境下,对这些代课教师群体而言,在清退时,应该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要充分考虑到其离开教师岗位之后,如何妥善安置。即使不能安置也要给予补偿,补偿须做到合理。尤其对一些数年从事农村教育、没有学历,也没有所谓文凭的代课教师,如果不能转为在编教师,更要尽早缜密细致的安排他们以后的生活。

 

    而对清退,“代课人员”等一些诸如此类字眼出现,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让他们在与“三尺寒台“告别那一瞬,都能有尊严的离开。就请让我们仰视,并充满感恩的对这些默默耕耘的教师们,道一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需转载请通知博主并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