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离骚》的创作时间(3)

(2023-08-16 00:13:15)
分类: 屈原、楚辞

试论《离骚》的创作时间(3)

三 《离骚》文本

(一)《离骚》是心态平和、时间充裕、深思熟虑的力作

《离骚》是屈诗中水平最高的代表作。它构思完整,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是屈原经受了多年的挫折磨练、深思熟虑后的力作。从《离骚》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部分记叙出身、志向、理想,以及与楚怀王的关系和忠而被谤的忧伤。他慢悠悠地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诗文从“灵均”的出生缓缓道来,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态比较平和,时间很充裕。

第二部分:女嬃的劝告;“就重华而陈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神游;其后是“求女失败”;“命灵氛为余占之”;在巫咸、灵氛的劝导下,决定“将远逝以自疏。”可是“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可见其时屈原身在郢都旧乡并没有流放在外。其“朝发轫于天津兮……指西海以为期”等等,都是想象中的“神游”,不是身之所在。

第三部分“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明屈原对楚王和国人的失望。

(二)《离骚》是屈原经受多次打击后的作品

方铭先生说 [1] 《离骚》的写作时间应该在楚怀王十六年(313)之前。……在楚怀王十六年(313)时大约十九岁,正是少年得志、年轻气盛之时”。

方铭先生说 [2] :“《离骚》的叙述结构就是反复说明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忠君爱国之诚,以及楚王的昏聩和小人的卑鄙,自己不能继续待在楚国而需要离开”……“把握《离骚》的主旨,最恰当和严谨的方式还是把《离骚》看成一个不可切割的整体。”;“这个主题既表现在屈原对过去经历的‘回溯’,也表现在他对未来道路的‘探索’”……“《离骚》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不得不去又不愿意离去的‘离别的忧愁’”。

方先生所说《离骚》的情景,似乎大约十九岁,年轻气盛的屈原并不相符。         

《离骚》之:“伤灵修之数化。”或者可理解为:“痛心怀王对外策略的多次失误。使得楚国由强变弱,最后被扣在秦的悲惨事件。” 《离骚》中有九死不悔、伏清白以死直等表述,这些都不是少年屈原被疏时应有的心态。

杨义先生说:「在“伤灵修之数化。……哀众芳之芜秽。……恐修名之不立。……”之后,连续出现了三个“死”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是屈原“在屡受挫折和磨难中,以死亡意识证明生命价值。” [3]

金开诚先生也认为:“屈原是在他政治事业的顶点上遭谗被疏的,恐怕那时还顾不上去写《离骚》这样的长诗。而《离骚》的内容则表明作者是受了不少失败、打击,政治上已陷人完全无能为力的处境,才不得不写诗以抒发感情、在种种幻想中寻求出路。 [4]

(三)《离骚》中没有被流 放的信息

《离骚》中屈原思想上的矛盾主要是:既想离开使他痛苦的楚国,又留恋故乡舍不得离开《离骚》中的“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等表明屈原是“自由之身”。

姚小鸥先生指出:“综论《离骚》意旨,可知它并非是王逸辈所指实的“放 逐离别”。因为放 逐离别是由客观情势所定,没有主观选择的可能,也没有内心挣扎的必要,这显然与《离骚》全篇所展现的屈原谴蜷难安的心灵波动不合。 [5]

曰:《涉江》有“……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其神游之记叙与《离骚》类似,都是流 放期间的作品。

此乃缺乏整体观念之论。《涉江》篇首有神游,但其后则有大段处于流 放之中的描述。《涉江》中“一虚一实,一乐一悲,一天上一人间”,把诗人在流 放中老而弥坚、豁达高洁的心态表述得淋漓尽致。而《离骚》中并没有丝毫流 放的信息。把《涉江》与《离骚》的神游简单地类比,得出“都是流 放期间的作品”,并不妥当。

游国恩在《楚辞概论》 [6] 中列举了6组文字,想要表明写《离骚》时,屈原放 逐在沅湘。

1.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为什么要说‘不难离别’”?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为什么要说‘延伫乎吾将反’”?

3.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这是他放 逐在外,希望招回”。

4.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这是放 逐在沅湘,联想到大舜”

5.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因为他放地与苍梧相隔不远……”

6.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既然被放了,何苦要回去?……”

可是这6组信息都与“放 逐沅湘”无关。

1组,“不难夫离别”表明写《离骚》时,屈原是自由之身要“离别楚国已经不那么难了”。“伤灵修之数化”与“放 逐沅湘”无法关联。

2组,“为什么说‘延伫乎吾将反’”,表明屈原是自由之身,其去留可以自己决定。

36组,皆与“放 逐沅湘”联系不上

4组,“济沅湘以南征”,正说明《离骚》时屈原不在“沅湘”。要是已经在沅湘了,何需再“济沅湘”?

5组,屈原“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的想象,与“放 逐沅湘”风马牛不相及。



[1] 方铭:《〈离骚〉的写作时间、篇名分章和主题辨析》,《东南学术》2022年第3期,第191-192页。

[2] 方铭:《〈离骚〉的写作时间、篇名分章和主题辨析》,《东南学术》2022年第3期,第197198页。

[3] 杨义:《〈离骚〉的心灵史诗形态》,《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第28-29页。

[4] 参见金开诚《“离骚”创作年代考》《北京大学学报(社科)l983年第3期(页80

[5] 姚小鸥:《离别之痛:〈离骚〉的意旨与篇题》,《文史哲》2007年第4期,第123页。

[6] 游国恩:《楚辞概论》,北新书局1926年版,第158-160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