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离骚》的创作时间(1)
(2023-08-15 22:33:36)分类: 屈原、楚辞 |
试论《离骚》的创作时间(1)
摘要:《离骚》这样的长诗,没有几年时间是难以完成的。楚怀王二十九年屈原从汉北返回郢都到顷襄王三年这期间屈原虽未被重用,但心情比放流时平和,从时间地点心境等主客观条件看都适宜长篇《离骚》的写作。《离骚》本来是要献给楚怀王的,怀王客死后,屈原就把它呈献给顷襄王。屈原“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离骚》中又有“怨恶椒、兰”的描述,致使令尹子兰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关键词:屈原;放逐;《离骚》
一 引 言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谓“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只是《离骚》的创作时间,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一). 汉人论《离骚》的写作时间都不确切。
《屈原列传》:“…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2] ”说怀王疏屈平后著《离骚》。可是在《太史公自序》曰:“屈原放逐,著《离骚》[3] ”。《报任安书》也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刘向《新序》的:“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刘向把“张仪之楚、怀王疏屈平”;与“令尹子兰……谮屈原,顷襄王迁屈原,乃作《离骚》”等,几件事混为一谈。而刘向《九叹·思古》有:“违郢都之旧闾兮,回湘沅而远迁。…兴《离骚》之微文兮,冀灵修之一悟。”又把《离骚》与远迁沅湘关联。
班固关于《离骚》的作时有三说。其一,作于被怀王疏远后。《离骚赞序》:“上官大夫妒害其宠,谗之王,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 ” 其二,作于屈子放流时。《汉书·地理志》: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5] 。其三,作于屈子自杀前。《汉书·贾谊传》:“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无)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6] ”;《汉书·扬雄传》:“(扬雄)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7] ”。
关于《离骚》的作时,王逸也含糊不清。《离骚序》曰:“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袤,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既说“王疏屈原,乃作《离骚》”,也可理解“屈原放逐,作《离骚》”。
虽然司马迁、刘向、班固、王逸等“在《离骚》作时上”都有不确切之论,但是他们都说过“屈原放逐著《离骚》”。
钱穆说:「《汉书·贾谊传》:“屈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地理志》亦云:“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皆沿刘(向)氏之误。[8] 」此论与事实不符。
刘向(约前77—前6年)之前的司马迁(前145—前90年)多次说过“屈原放逐,著《离骚》”。这也是汉人一致的意见,怎么能说“皆沿刘向之误”呢?
(二)关于《离骚》作时,近现代的分歧很大,例如:
被疏时:林庚[9] 、姜亮夫[10] 、陆侃如[11] 、汤炳正[12] 、褚斌杰[13] 、黄震云[14] 、周秉高[15] 、方铭[16]。
流放汉北时:胡念贻[17] 、金开诚、孙作云[18] 、戴志钧、赵逵夫[19] 等。
始于怀王时完成于顷襄王初:钱玉趾[20] 、詹安泰[21] 等。
顷襄王放屈原于江南时:郭沫若[22] 、游国恩[23] 、陈子展[24] 、潘啸龙[25] 等
“《离骚》是屈原的绝笔诗”:江立中[26] 、王锡三[27] 等
要确定《离骚》的写作年代,既要了解屈原生平和历史背景,更要掌握《离骚》文本和屈原的相关作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综合判断之。
[1] 作者为民间学者,曾多次参加“楚辞”、“屈原”、“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术刊物和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多篇。还有一本学苑出版社2019年版、80多万字的论著《屈原宋玉与荆楚历史》。
[2] 《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626页。
[3] 《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945页。
[4]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页。
[5] 班固:《汉书》(简体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28页。
[6] 班固:《汉书》(简体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08页。
[7] 班固:《汉书》(简体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608页。
[8]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卷三,第121页。
[9] 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6页。
[10] 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八》《屈原事迹续考》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11]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山东大学出版2000年8月第二版,第98页。
[12] 汤炳正:《〈屈原列传〉新探》《文史》第一辑1962年10月,第33-43页。
[13] 褚斌杰:《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14] 黄震云:《〈离骚〉的写作时地和屈原三次“放逐”》《南开学报》哲社版1995年6期,第51-56页。
[16] 方铭:《〈离骚〉的写作时间、篇名分章和主题辨析》,《东南学术》2022年第3期,第197页。
[17] 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9-350页。
[18] 孙作云:《屈原在楚怀王时被放逐的年代》,《光明日报》1953年10月03日《史学》。
[19] 赵逵夫:《〈离骚〉的创作时地考》,《江西社会科学》1986年04期。
[20] 钱玉趾:《〈屈原列传〉的错排与〈离骚〉的写作年代》,《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2003年第1期
[21] 詹安泰:《离骚笺疏》,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2]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126页。
[23] 游国恩:《楚辞论文集 屈原作品介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4] 陈子展:《楚辞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3页。
[25] 潘啸龙:《〈离骚〉作于顷襄八九年》,《复旦学报(杜科)》1982年第1期。
潘啸龙:《〈离骚〉当作于顷襄王八九年间》,《职大学报》2014年5期,第1-5页。
[26] 江立中:《论〈离骚〉是屈原的绝笔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3期,第78-83页。
[27] 王锡三:《谈〈离骚〉的结构艺术》,《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年4期,第62-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