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康熙说东北话,颇像“小沈阳”?

(2009-08-06 15:40:26)
标签:

东北话

康熙

普通话

张铁林

小沈阳

文化

分类: 杨言观史

 最近,广电总局下发的影视剧中领袖人物要说普通话的通知,引来一片众说纷纭。这让笔者突发奇想:在影视屏幕上频频出现的康熙该是什么口音?

康熙说东北话,颇像“小沈阳”?

看《满汉全席》张铁林演康熙,说话时高声大嗓、字正腔圆、拖腔拿势,一口地地道道的普通话。历史真是这样吗?

近日读康熙对臣下奏折的批示,稍玩味间注意到这样几处:

知道了。近日审事的大臣众论何如,必先严否?

“……专治疟疾……连吃两服,可以出根。

“……解京又费一凡事,不如存库……”

“……密折伏于丙丁(今注:火的代称)了。

……

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呢?

——康熙还带着挺重的东北口音,或者说,他颇像今天的赵本山、小沈阳一样,说的是东北话

何以见得?

之中,必先严否,实际上皇上问的是:先前更严了吗?普通话里读第四声,东北话读第三声(读如),于是康熙就把写成了。

之中,可以出根,实际上皇上说的是服了这药可以除根。普通话里读第一声,东北话读第二声(读如),于是康熙就把写成了。

之中,费一凡事,实际上皇上嫌的是又要再费一番事。普通话

读第二声,东北话读第一声(读如),于是康熙就把写成了。

之中,伏于丙丁,实际上皇上说的是把密折付于丙丁,即用火烧了。普通话里读第二声,东北话里读第四声(读如),于是康熙就把写成了。

这种情况略想一下不难理解。看看我们身边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等就可以知道,语音这东西是带着超乎寻常的传统力量的,源自远而流甚长。康熙的老根在辽宁的新宾,身边那个语言场造就了他一口浓重的东北味儿;后来他在北京坐龙廷年深日久,北京的语音环境自然对他会有影响。所以,在落笔写御批时,官场上通常使用的北京音和他那骨子里带来的东北音,就搅和到了一起,文字上也就出现了这些转音借代

既然如此,如果只是追求历史的真实的话,那么影视中的康熙就不该是普通话,而应该是东北话;就不该是张铁林他们演,而应该是赵本山、小沈阳来演。可是设想一下,倘若如是,观众是不是也会感到别扭不真实

要求领袖人物说普通话——从长远来说,应该是有道理、有历史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