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战钢锯岭》:战争,是一场修行

(2016-12-02 16:26:47)
标签:

杂谈

http://ww2/large/5f24bba5gw1faciuwx6a9j20a00go0vg.jpg

好莱坞二战片拍到现在,题材和角度几乎都玩了个遍。譬如讨论牺牲价值的《拯救大兵》,纪录和戏说性质的《兄弟连》,表现战争炼狱的《血战太平洋》,包括处理成纯商业片类型的的《狂怒》在内等等。《血战钢锯岭》的主题虽然也是反战,但我一直在想这个题材交到梅尔·吉普森手里究竟会怎么拍?如果拍成《勇敢的心》,观众想必是不满足的,如果是延续之前战争片的主题情感,那么对于观众也毫无吸引力。

好莱坞战争片和中国战争片不一样,因为战争角度的问题,它们拍不出那种属于民族灾难的东西,所以美国战争电影要么就是纯粹的描写人物经历,要么就是讽刺挖苦战争对于精神和肉体的摧残和破坏,其次才是对正义和邪恶的讨论。梅尔吉普森紧扣对战争意义讨论的基础上,则加入了对于战争道德底线的思考。其次,梅尔·吉普森的电影向来拥有大量的宗教主义元素,其实关于宗教主义,未必全球观众都能理解,但他巧妙地把它置换成为了人类所拥有的普遍情感和价值观。

http://ww4/large/5f24bba5gw1faciv23vt0j20go0b4q52.jpg

http://ww2/large/5f24bba5gw1faciv78heyj20go0b4n02.jpg


电影的主题依然是拯救。而他拯救的不仅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而是想要彻底要终结这条战斗,因此道森这个人物被塑造的时候,显得真实可信,他不反战,但他救人,其实也是为了和平。为使得剧情连贯和承接,梅尔·吉普森还是使用了经典的三段式结构。前半段以文戏居多,主要描述和铺垫道森为何拥有信仰,或许是怕这种信仰的力量不够有说服力,导演加入了譬如童年时期的暴力阴影,还有父亲因为战争创伤带来的酗酒问题等等线索进行补充。而中段就是一直在压抑观众的情绪,当道森因为不拿枪杀人被告上了军事法庭,被指责为懦弱怯战,直接让后半段的战争戏形成了情感爆发的载体,这与前半段形成强烈的冲撞和鲜明的对比,虽然这种结构显得有些陈旧,但却是激发观众情绪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http://ww4/large/5f24bba5gw1facixdgiasj20b40go0v5.jpg


对于战争电影技法的表现,梅尔·吉普森一直有种老派的认真与执着,特别在目前CG技术泛滥的年代,他坚持真实的大规模爆破及压迫式的技法,让电影有种强烈的写实主义。这让我想起了《拯救大兵》开场诺曼底登陆的惨烈战争场面。但两者有着不同的分量,《拯救大兵》是为了让小队深入腹地拯救的艰难提供了紧张情绪上的保险,而梅尔吉普森的场面运用有了一种修行的意味,尤其是他毫不遮掩地特意放大了那些穿肠破肚,断手断脚的画面,以表现每个人在战争中的无奈,能存活下去的动力并不是那些形同虚设的掩体,而是道森所带来的信念。这点从《受难》和《启示》开始,梅尔·吉普森都试图通过突破观众心理防线的,真实且极端肉体的摧残来突出意志和信仰的笃定,如果不这么做,梅尔·吉普森想要传达的意图就不能有效地呈现。因为当一切灾难消磨和摧毁的仅仅只是肉体,那么信仰才能拥有平凡但却坚固而伟大的力量。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道森和护士舒特的感情戏进展到一定程度便夏然而止,尤其在战争部分并没有什么提及。在以往战争片中,她们都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或是指代和平的牵绊,但在本片中,它的设置更多的是为了尊重实事。因为在梅尔·吉普森电影里,女人往往都是陪衬,既然她们对于历史的改变无能为力,就先被搁置一旁。何不让男人的血和汗都为自由和正义疯狂地挥洒至尽,这也让梅尔吉普森的电影显得直白和冲动,有着强烈的荷尔蒙主义。好在现实生活中的道森顽强地活了下来,他没有像耶稣和华莱士一样,成为追寻信仰过程当中的殉难者,而是亲身经历了他所冀盼的理想生活。(麦克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