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电影贺岁档已有“名”无“实”

(2016-11-14 11:43:37)
分类: 非常映像

http://s9/mw690/001K1FGtzy76pep2Uv668&690

贺岁片的概念来自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地区。每逢农历新年,香港电影人都有炮制贺岁电影的习惯。像黄百鸣的“报喜”和“喜事”系列,高志森的“横财”系列,王晶的“赌片”系列,当然也少不了成龙、周星驰的作品。这些电影往往是合家欢式的喜剧,注重大牌明星效应,剧中更是有农历新年才会发生的情节,当然这些元素并不是硬加,而是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的,例如赌博、发财是片中人物言行的一大推动力,衍生出种种关系和后果,或是借电影励志,消弭观众一年以来的怨气。

随着泛华语片概念的建立,内地也借鉴了“贺岁档”片的概念。冯小刚被誉为是内地贺岁电影第一人,从他的《甲方乙方》到《手机》,的确为观众带来了无数欢笑。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冯小刚也推出了如《集结号》、《一九四二》等严肃作品,他的变化是内地贺岁档变化的重要标志。中国的贺岁档周期被普遍认为是1120日开始至次年春节假期收尾,这是被公认为观众消费能力最强的档期,故很多片方也将此视为捞金的绝佳时机。数据表明,不少创造票房纪录的电影均来自贺岁档,如票房突破33亿的《美人鱼》,16亿的《寻龙诀》,12亿票房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等等。即使是当年最冷门的《赵氏孤儿》也有1.8亿票房,像《火影忍者:博人传》也轻松过亿。所以在商业运作下,很多并没有为贺岁特意准备的电影被放到了这个档期,这类除了制作精良,情节与过年没有直接联系。像《英雄》、《智取威虎山》、《投名状》、《让子弹飞》完全是严肃题材的商业类型片,近年来唯有徐峥的《人在囧途》系列,王晶的《澳门风云》系列算是合格的贺岁片。

相比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市场,内地贺岁片类型题材虽然多样,看似给予观众的选择空间更多,但实际却鱼龙混杂。多类型片的引入实际上瓦解了传统贺岁片独占鳌头的地位。举个栗子,香港电影人也试图以真正的贺岁喜剧片为内地观众重新灌输概念,像《家有喜事2009》、《最强喜事》、《七十二家租客》其实都是当年香港贺岁片的文化延续,可惜观众并不买账,票房也不如人意。这类影片本强调的就是热闹和娱乐性,剧情已经处于其次,但在一些类型片的比较下,形成了观众对以上影片相当严苛的的评判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加速了传统贺岁电影的消亡。

贺岁档看似热闹非凡的背后其实是投资方的操纵,也容易造成市场空间萎缩,影片质量竞争力下降,佳片易被埋没等因素。只要能挤进贺岁档,几乎等于挖到了金矿,稳赚不赔。与此同时,大量的明星与粉丝电影的引入,又造成了贺岁档电影一家独大的状况。80年代初香港曾爆发了一场著名的贺岁片大战,当时新艺城的《最佳拍档》与嘉禾的《五福星》做了4年多的市场竞争,两者打得如火如荼,票房不相伯仲,因此两者想要突出竞争优势,完全靠的是内容的创新。这虽然苦了电影人,但受益的始终是观众。尽管中国近几年也在规范影市,以贺岁档细分市场,但将“贺岁档”概念本末倒置对于中国电影发展并未实际益处,这只会造成影市的畸形繁荣。试想一下,如果每年的春晚、庙会都是些制作精良的苦情大戏,观众究竟会作何感想?

文/麦克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