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万圣节探秘香港邪术电影演变

(2016-10-31 13:38:31)

http://s3/mw690/001K1FGtzy7631OgPvQc2&690

说起香港灵幻电影,很多人或许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僵尸电影。电影人将民间传说、奇闻秘术,再融合喜剧、功夫、武侠等元素,最终打造出独具一格的僵尸片。但将僵尸电影与灵幻片划上等号并不客观。香港灵幻片大小分支诸多,奇幻古装片、南洋巫术片以至后来的民初僵尸片各成派系,但最终仅有后者笑傲影坛,前两者则没落尘世,这是为何呢?

http://s9/mw690/001K1FGtzy7631PiWAof8&690

奇幻电影的雏形要追溯到邵氏导演何梦华的“降头三部曲”。1975年的《降头》中,何梦华首次将骇人听闻的南洋邪术加入其中,1976年的《勾魂降头》,何梦华首次详细分解了巫术种类和巫术用法。而《油鬼子》更利用秘术将人变成面目全非的鬼怪,在这三部影片里,邪术其实是人类心魔的幻化,在让人敬畏的同时,骨子里却显得极为肮脏。

http://s12/mw690/001K1FGtzy7631S55Dd6b&690

然而真正将巫蛊片发扬光大的是邵氏另一导演桂治洪。1981年,他精心炮制的《蛊》公映。他既延续了何梦华猎奇的炮制手段,再加上对于降头术破坏力的细致的描述,使影片的恐惧感更进一步。他不遗余力地通过巫术炮制令人恶心反胃的桥段,进以达到带着愤怒情绪说教的目的。虽然这种表现方式有煽情过火的嫌疑,却无形中树立了巫蛊电影的标杆。或许是因为《蛊》较大的争议性,桂治洪在拍摄《魔》时收敛了许多,更偏向表现展示巫术种类,之后的《邪完再邪》,桂治洪的电影风格完全转变,从中不难发现传统意义的巫术电影已经不能再征服观众。

http://s1/mw690/001K1FGtzy7631T55JK10&690

毫无疑问,何梦华和桂治洪将巫蛊电影创立为独立的类型片,但观众仅可将其视作纯粹恐怖片观赏,很难从其中获得更有用的信息。然而真正开始将巫术电影赋予灵魂的是洪金宝打造的《鬼打鬼》。他沿用了《降头》、《蛊》中正邪斗法的情节设计,再以谐趣喜剧、写实功夫与中国僵尸元素重新包装影片,十分接地气。影片最精彩的段落是洪金宝祠堂斗僵尸一幕,正邪斗法融合功夫招式的设计,显得饶有兴致,尤其是不同时辰有不同的降妖手法,有着浓烈的易经文化色彩。

http://s1/mw690/001K1FGtzy7631Ul9uw00&690

在南洋邪术电影大行其道之时,《鬼打鬼》强烈的本土意识更加受观众欢迎。早在《鬼打鬼》之前,由刘家良打造的《茅山僵尸拳》便试图将本土僵尸元素,尤其是湘西赶尸等民俗融入影片,而《鬼打鬼》更青出于蓝,其容纳元素之丰富,不仅为日后的僵尸电影起到了开创的作用,也启发了许多电影人将西方僵尸与吸血鬼的形象融入香港僵尸片,然而这种文化的碰撞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反倒是由刘观伟联合林正英打造的《僵尸先生》系列成为彻底影响香港灵幻电影的殿堂级作品。

http://s13/mw690/001K1FGtzy7631VxLe44c&690

刘观伟不同之处,他只在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将聊斋故事和原创情节杂糅变成有着独特风格的僵尸电影。相比传统的巫术片,《僵尸先生》不再重点展示秘术,而是将其融入故事,为剧情服务。除此之外,茅山术的运用,更多是用来伸张正义而并非害人。传统茅山术来源于道教,片中对于高深的茅山术的展示,更是让人兴趣盎然,一边是林正英专业的“纸笔墨刀剑”,一边是糯米这样的家常辟邪良方。在随后的僵尸电影中,随着僵尸攻击力的升级,灵镜、玉佩、鸡血,甚至是现代化的毒药和炸弹皆变成“驱魔秘方”,可谓无奇不有,让人大开眼界,也有了以正视听的意思。

随着多类型化发展,90年代初,僵尸片地位已然确立,然而巫术电影地位则显得极为尴尬,至此南洋邪术电影与茅山术片彻底分道扬镳。1995年的《南洋十大邪术》试图招魂“巫蛊”片,并适度加入70年代的软情色成分唤醒观众的记忆,最终只是昙花一现。首先,茅山术是中国人的玩意儿,它背后蕴含很多了东方的传统元素,中国观众更能感同身受。其次,相比巫术片,观众更乐于接受寓教于乐的喜剧恐怖电影,第三,林正英这个僵尸道长形象的塑造,让僵尸电影不再模糊难辨,而是有了属于自己的英雄人物。西方的僵尸电影总是被赋予了时局和人性的隐喻,而东方的邪术片有了某种仪式感。看道士施展法术,降妖除魔,无疑有了一种心灵净化的作用。

http://s10/mw690/001K1FGtzy7631WQM8p69&690

随着林正英的逝去,进入新世纪之后,僵尸电影风光不在。但仍有不乏跟风和致敬之作,仍然无力回天。因为观众更乐意欣赏刺激过瘾的欧美丧尸片,但这反而凸显出了香港僵尸片的独特魅力。2013年麦浚龙用《僵尸》致敬昔日经典,他刻意设计了以传统茅山术面对西方的妖魔鬼怪,但道士形象不再如林正英那般潇洒从容,而是极其悲壮惨烈。这种设定无形中有点为僵尸片谱写挽歌的意思,但尽管如此,但电影仍表现出了渴望灵幻电影重新振作的意味,其实这也是香港灵幻电影影迷的集体期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