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詞文章篇目編年(45歲)

标签:
苏轼诗词文作编年熙宁 |
分类: 学习苏东坡 |
四十五歲,神宗元豐三年(庚申)西元1080年
正月。朔日始離京赴黃州。四日至陳州,吊文同(與可)之喪,見其飛白,作贊。十一日,弟轍自南都來見,三日而別。十四日,別弟轍,與轍婿文務光(逸民)攜手河堤飲別,並贈以詩。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過新息任伋(師中)之居,留詩。過淮,至加祿鎮南二十五裡大許店,書戒和尚詩後,遊光山淨居寺。二十日,過麻城春風嶺,作梅花二首。過麻城萬松亭,見熙甯間縣令張毅所植松之存者不及十之三四,賦詩抒慨。至故縣,見道者張先生(憨子)。至岐亭,訪故人陳慥(季常)。為慥所藏朱陳村嫁娶圖題詩。後贈慥臨江仙。
二月。一日,到黃州貶所,上謝表。黃州乃齊安郡,屬淮南西路,治黃岡,縣三:黃岡、黃陂、麻城。時州守陳軾(君式),時有過從,頗相得。李琮(獻父)為淮南路轉運副使,李常(公擇)為淮南西路提點刑獄,樂京監黃州酒稅,杜傅為黃州法曹。寓居定惠院,隨僧蔬食。弟轍自南都赴筠,別張方平(安道),方平有詩贈行,並及蘇軾。王齊愈(文甫)、王齊萬(子辯)兄弟居武昌,往還甚密。二十六日,雨,晴後,遊四望亭等地,有詩。
三月。十一日,陳襄(述古)卒。與司馬光(溫公)、王鞏(定國)簡。李常(公擇)來詩,元淨(辯才)、道潛(參寥)、法言來簡,俱答簡。章惇(子厚)來書,勸以追悔往咎,答書,頗有激憤之意。陳慥(季常)來書,請居武昌,簡辭。鄂守朱壽昌惠簡,並致酒果。答二簡致謝,云及朝雲、菱翠(或另一侍妾)。秦觀來簡,至黃,與潘鯁(昌言)、潘丙(彥明)、潘原(昌宗)兄弟游,鯁子大臨、大觀(仲達)從遊。
四月。十三日,與江綖、杜沂(道源)及沂子傅、俁游武昌寒溪西山,題名,並作詩。為沂書其父諸葛筆。與陳慥(季常)簡,商及欲借易家文字和史記索引正義等書。本月,毛漸為晏知止所刻曾鞏(子固)所編太白集作序。曾謂其中有偽作。文務光(逸民)扶其父同喪過黃州歸成都,再為文祭之。遷居臨皋亭,有詩。
五月。十二日,作石芝詩。本月末,弟輒來,妻王閏之等家小同來。弟轍過池州 ,晤州守滕元發(達道),至巴河口,往迎弟轍等。
六月。與弟轍同游寒溪西山,有詩。弟轍赴筠州監酒務,賦詩送行,並渡劉郎洑,飲別于王齊愈(文甫)家。胡掾(或為胡定之)自武昌至,朱壽昌托致羊麫酒果。了元(佛印)屢來書,求記雲居,答簡請少寬假。癸卯,十二日,禦史何正言奏,滕元發(達道)從知池州移知蔡州不當,乞移遠小一州。詔改元發移知安州。
七月。七夕,賦菩薩蠻二首。簡陳慥(季常)往來,其如願來訪,郡中箏邀致之,蘇軾居黃州期間,慥首次來訪。作詩,以西漢陳孟公況慥。張師正(不疑)贈辰砂,有詩。與王鞏(定國)簡,戒以愛身吝氣。
八月。月上,跋秦觀元豐二年八月十六日所作游杭題名記,其由元淨(辯才)和道潛(參寥)送示。跋敘夜與子邁小舟至赤壁事。壬寅,十二日,乳母任氏卒。葬于黃州臨皋亭。弟轍中秋對月,賦詩寄贈。弟轍病酒肺疾發,作詩次韻告以修養之道。柳真齡以鐵拄杖相贈,有詩。陳軾(君式)罷知黃州,書李陵贈蘇武詩留別。徐大受(君猷)知黃州,孟震(亨之)為倅。
九月。成都勝相院僧惟簡使其孫清悟來,求撰經藏記,十二日為作之。清悟嘗與王齊愈(文甫)遊,清悟贈墨,為跋。十五日,讀戰國策,論商鞅功罪。二十五日,書國史補杜羔尋親事,寄朱壽昌。丙戌,二十七日,文彥博為太尉,有賀啟。丁亥,二十八日,呂公著除樞密副使,有賀啟。晤章楶(質夫)于武昌傳舍。與龐安時(安常)簡。
閏九月。十九日,答畢仲舉簡,論學佛老。深秋,賦蔔運算元。陳璞道士經黃州往筠州訪弟轍。與章惇(子厚)書,乞放免程棐之弟岳,為與惇第二書。
十月。九日,孟震(亨之)置酒秋風亭,有雙拒霜獨向州守徐大受(君猷)而開,作定風波詞,又作守倅不飲詩。秋冬之交,有將移滁州傳聞。時王鞏(定國)已至賓州貶所,與長簡,謂杜甫不忘君,欲與鞏共勉。李常(公擇)按部來,與常遊寒溪西山,應常請作菩薩泉銘。借得天慶觀道堂三間,自冬至日起,齋居四十九日。
十一月。十五日,作趙先生舍利記,蓋以得之趙先生(趙昶父)舍利授清悟,使持歸勝相院。趙昶知藤州,簡昶憂南方兵事。昶在藤州饋以丹砂,報以蘄笛,賦水龍吟贈昶侍兒。
十二月。十五日,淮南轉運司取勘前知徐州時不覺察李鐸、郭進等謀反事,尋奏(奏文已失)請程棐等緝捕、告獲因依,乞勘會施行。十八日,書蒲永升畫後(即畫水記)寄惟簡,惟簡刻之石。二十日,作石氏畫苑記。畫苑為石康伯(幼安)、石夷庚(坦夫)父子所編。滕元發(達道)過黃州境赴安陸新任,簡以未能晤面為悵。與秦觀長簡,贊其詩文,勸其多著可利取試之書,並敘自己生活狀況。李琮(獻父)行部至黃,與晤,代琮作上神宗論京東盜賊狀,琮曾贈天臺玉版紙。歲末,答李之儀(端叔)書,論制科人習氣。
本年,遣人至青神,致簡王箴(元直)、王淮奇(慶源)。與杜介簡。代鮮於侁(子駿)撰醮上帝青詞。聞張希甫卒,跋其墓銘。錄南史盧度傳不殺生,敘不殺生之願。光州道人朱元經或卒于本年,有文記其事。
詩詞
五古:
子由自南都來陳三日而別(正月中)
(夫子自逐客,尚能哀楚囚。)
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韻二首(正月十八日)
其一(蘭菊有生意,微陽回寸根。)
其二(鉛膏燃髭須,旋露霜雪根。)
慶曆公詩後並引(正月十八日
(慶曆昔未化,來往淮山曲。)
游淨居寺(正月十八日
(十載遊名山,自製山中衣。)
過淮(或正月十九日)
(朝離新息縣,初亂一水碧)
戲作種松(正月下)
(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岡。)
安國寺浴(或二月)
(老來百事懶,身垢猶念欲。)
二月二十六日雨中熟睡至晚強起出門還作此詩意思殊昏昏也(二月二十六日)
(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
遷居臨皋亭(或四月)
(我生天地間,一蟻寄大磨。)
雨中看牡丹三首(或三四月)
其一(霧雨不成點,映空疑有無。)
其二(明日雨當止,晨光在松枝。)
其三(幽姿不可惜,後日東風起。)
杜沂游武昌一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二首(或四月)
其一(酴醾不爭春,寂寞開最晚。)
其二(君言西山頂,自古流白泉。)
游武昌寒溪西山寺(四月中)
(連山蟠武昌,翠木蔚樊口。)
定惠院顒師為餘竹下開嘯軒(或四五月)
(啼鴂催天明,暄暄相詆譙。)
曉至巴河口迎子由(五月下)
(去年禦史府,舉動觸四堂。)
次韻子由病酒肺疾發(或八月下)
(憶子少年時,肺病疲坐臥。)
數日前夢一僧出二鏡求詩僧以鏡置日中其影甚異其一如芭蕉其一如蓮花夢中與作詩(系于謫黃州時)
(君家有二鏡,光景如湛盧。)
七古:
過新息留示鄉人任師中(正月中)
(昔年嘗羨任夫子,)
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或二月)
(幽人無事不出門,)
次韻前篇(或二月)
(去年落花在徐州,)
安國寺尋春(或二月)
(臥聞百舌呼春風,)
王齊萬秀才寓居武昌縣劉郎洑正與伍洲相對伍子胥奔吳所渡江也(二月下)
(君家稻田冠西南,)
寓居定惠寺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或三月)
(江城地瘴藩草木,)
五禽言五首並敘(四五月)
其一(使君向蘄州,更唱蘄州鬼。)
其二(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
其三(去年麥不熟,挾彈規我肉。)
其四(力作力作,蠶絲一百箔)
其五(姑惡,姑惡,姑不惡,妾命薄。)
武昌銅劍歌並引(或五月)
(雨余江清風卷沙,)
石芝並引(五月十二日)
(空堂明月清且新,)
與子由同遊寒溪西山(六月)
(散人出入無町畦,)
陳季常自岐亭見訪郡中及舊州諸豪爭欲邀至之戲作陳孟公詩一首(七月)
(孟公好飲寧論鬥,)
鐵拄杖並敘(或八月中)
(柳公手中黑蛇滑,)
次韻樂著作野步(秋月)
(老來幾不辯西東,)
五律:
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幹明寺前東岡上歸二首(二月二十六日)
其一(雨過浮萍合,蛙聲滿四鄰。)
其二(高亭廢已久,下有種魚塘。)
七律:
陳州與文郎逸民飲別攜手河堤上作此詩(正月十四日)
(白酒無聲滑舄油,)
萬松亭並敘(正月下)
(十載栽種百年規,)
張先生並敘(正月下)
(熟視空堂竟不言,)
初到黃州(或二月上)
(自笑平生為口忙,)
今年正月十四日與子由別與陳州五月子由複至齊安以詩迎之(五月)
(驚塵急雪滿貂裘,)
次韻答子由(六月上)
(平生弱羽寄衝鋒,)
觀張師正所蓄辰砂(七月下)
(將軍結髮戰蠻溪)
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飲酒以詩戲之((十月九日)
(孟嘉嗜酒桓溫笑,)
七絕:
梅花二首(正月二十日)
其一(春來幽谷水潺潺,)
其二(何人把酒慰深幽,)
少年時曾過一村院見壁上有詩云夜涼疑有雨院靜似無僧不知何人詩也宿黃州禪智寺偶記此詩故作一絕(或正月)
(佛燈漸暗饑鼠出,)
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二首(正月下)
其一(何年顧陸丹青手,)
其二(我是朱陳舊使君,)
次韻樂著作送酒(春天)
(少年多病怯杯觴,)
次韻樂著天慶觀醮(春天)
(濁世紛紛肯下臨,)
和何長官六言次韻五首(或七月)
其一(作邑君真伯厚,)
其二(五噫已出東浴,)
其三(石渠何須反顧,)
其四(清風初號地籟,)
其五(青山自是絕色,)
殘句:戲書王文甫家(系于元豐三年)
(湖上秋風聚螢苑,)
歲初題王文甫家桃符(系于元豐三年)
(對聯:門大要容千駟人,)
詞:
南歌子:感舊(二月)
(寸恨誰云短,綿綿豈易裁。)
臨江仙:贈陳季常(或二月)
(細馬遠馱雙侍女,)
占春芳:紅杏了(或三月下)
(紅杏了,夭桃盡,獨自占春芳。)
好事近:煙外倚危樓(五月)
(煙外倚危樓,初見遠燈明滅。)
菩薩蠻二首(七月七日)
(七夕:風回仙馭雲開扇。)
(新月:畫簷初掛彎彎月。)
浣溪沙:新秋(七月)
(風卷珠簾自上鉤,)
定風波:重九(改杜牧詩)(系于元豐三年)
(與客攜壺上翠微,)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深秋)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滿江紅:贈鄂州朱使君(系于元豐三年秋)
(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
浣溪沙:山色橫侵(或九十月)
(山色橫侵蘸暈霞,)
定風波:黃州詠拒霜(十月九日)
(兩兩卿紅半暈腮。)
菩薩蠻:回文春閨怨(十月)
(翠鬟斜幔雲垂耳,)
菩薩蠻:回文夏閨怨(十月)
(柳庭風靜人眠晝,)
菩薩蠻:回文秋閨怨(十月)
井桐雙照新妝冷,)
菩薩蠻:回文冬閨怨(十月)
(雪花飛暖融香頰,)
菩薩蠻:回文(十一月)
(落花閑院春衫薄,)
菩薩蠻:夏景回文(十一月)
(火雲凝汗揮珠顆,)
水龍吟:贈趙昶侍兒(十一月中)
(楚山修竹如雲,異材秀出千林表。)
南鄉子:集句(系于元豐三年)
(寒玉細凝膚(吳融),清歌一曲倒金壺(鄭穀)。)
南鄉子:集句(系于元豐三年)
悵望送春懷(杜牧),漸老逢春能幾回(杜甫)。)
南鄉子:集句(系于元豐三年)
何處倚欄杆(杜牧),弦管高樓月正圓(杜牧)。)
文作
表狀:
到黃州謝表(二月一日)
(臣軾言。去歲十二月二十九日,)
奏議:
代李琮上神宗論京東盜賊狀(十二月)
(右臣伏見來自河北、京東,)
記:
秦太虛題名記並題名(八月上)
(元豐二年中秋後一日,)
勝相院經藏記(九月十二日)
(元豐三年,歲在庚申。)
趙先生舍利記(十一月十五日)
(趙先生棠本蜀人,孟氏節度使廷隱之後,)
畫水記(十二月十八日)
(古今畫水,多作平遠細皺,)
石氏畫苑記(十二月二十日)
(石康伯,字幼安,蜀之眉山人)
傳:
杜仲傳(系于謫黃州時)
(杜仲,鬱裡人也。天資厚樸,)
墓誌銘:
乳母任氏墓誌銘(十月)
(趙郡蘇軾子瞻之乳母任氏,)
銘:
菩薩泉銘並敘(十一月)
(陶偘為廣州刺史,有漁人每昔)
龍尾石月硯銘(系于謫黃州時)
(萋萋兮霧轂石,宛宛兮黑白月。)
頌:
魚枕冠頌(或元豐三年)
(瑩淨魚枕冠,細觀初何物)
贊:
文與可飛白贊(正月四日)
(嗚呼哀哉,與可豈其多好,)
采日月華贊(系于謫黃州時)
(每日采日月華時,不能頌得古人呪語,)
啟:
賀文(彥博)太尉啟(或十月上)
(伏審孚號揚庭,臨軒遣使;)
賀呂(公著)副樞啟(或十月上)
(伏審近膺誥命,入總樞機,)
書:
與章子厚參政(或三四月)
(軾再拜子厚參政諫議執事。)
與章子厚參政(閏九月下)
(子厚參政諫議執事,)
答李端叔書(十二月下)
(軾頓首再拜。聞足下名久矣,)
尺牘:
與司馬溫公(或三月)
(謫居窮陋,如在井底,杳不知京洛之耗。)
與王箴(元直)(或三月)
(黃州真在井底,杳不聞鄉國信息,)
與王鞏(定國)(或三月)
(某啟,自到黃州,即屬岸人日伺舟馭消耗,)
與王鞏(定國)(或三月)
(某啟,罪大責輕,得此甚幸。)
與李常(公擇)(或三月)
(某啟,示及新詩,皆有遠別惘然之意,)
與言上人(或三月)
(去歲吳興倉卒為別,至今耿耿,)
與陳慥(季常)(三月中)
(示諭武昌一策,不勞營為,)
與朱壽昌(康叔)(或三月中)
(某啟,武昌傳到手教,繼辱專使墜簡,)
與朱壽昌(康叔)(或三月中)
(令子歸侍左右,日有庭闈之樂,)
與朱壽昌(康叔)(四月)
(與可船旦夕到此,為之泫然,)
與杜沂(道源)(或四月中)
(道源無事,只今可能枉顧吃茶否?)
與杜沂(道源)(元豐三年)
(京酒一壺,送上,孟堅近晚必更佳。)
與陳慥(季常)(或四月中)
(欲借易家文字及史記索引、正義。)
與陳慥(季常)(或四月下)
(鄭巡檢到,領手教。具審到家尊履康勝。)
與陳慥(季常)(或五月)
(王家人力來,及專人,並獲二緘。)
與朱壽昌(康叔)(系于元豐三年)
(疊蒙寄惠酒、醋、麫等,一一收檢,)
與朱壽昌(康叔)(系于元豐三年)
(見元章書中言,當世之兄馮君處,)
與朱壽昌(康叔)(或六月上)
(某啟。專使至,複領手教,)
與朱壽昌(康叔)(或六月中)
(某再拜。近奉書並舍弟書,)
與朱壽昌(康叔)(或六月下)
(已遷居江上臨皋亭,甚清曠。)
與朱壽昌(康叔)(五六月)
(示諭親事,專在下懷,然此中殊少士族,)
與景倩(系于元豐三年七月上)
(昨日辱訪,大慰久渴,經宿起居佳勝。)
與朱壽昌(康叔)(或七月中)
(某啟,暑毒不可過,百事墮廢,)
與朱壽昌(康叔)(或七月中)
(胡掾與語,如公所言,佳士,)
與朱壽昌(康叔)(或八月)
(某啟。因循,稍疎上問,)
與了元(佛印))(或六月中下)
(歸宗化主來,辱書,方欲裁謝)
與王鞏(定國)(六月中)
(某啟。揚州有侍從太保者,)
與王鞏(定國)(六月下)
(某啟。賓州必薄有瘴氣,)
與王鞏(定國)(七月上)
(某啟。君本無罪,為僕所累爾。)
與王鞏(定國)(七月下)
(某作書了,欲遣人至江州。)
與王鞏(定國)(或七月下)
(某受張公知遇至深。罪廢,累辱其門下。)
與朱壽昌(康叔)(系于元豐三年七月)
(令子必在左右。計安勝,不敢奉書。)
與道潛(參寥)(或八月)
(某啟,去歲倉促離湖,)
與道潛(參寥)(元豐三年)
(知非久往四明,鏈老且為致區區。)
與道潛(參寥)(元豐三年)
(聰師相別五六年,不謂便爾長進。)
與章惇(子厚)(或九月)
(某啟。閒居無人寫得公狀及圓封,)
與朱壽昌(康叔)(九月二十五日)
(今日偶讀國史,見杜羔一事,頗與公相似。)
與龐安時(安常)(或九月下)
(軾啟。適恰遣人奉啟,)
答畢仲舉(閏九月十九日)
(軾啟。奉別忽十餘年,愚瞽頓僕,)
與陳慥(季常)(或閏九月下)
(稍不奉書,渴仰殊深。辱書,)
與章楶(質夫)(十月)
(軾再啟。武昌不獲再會,至今耿耿。)
與章楶(質夫)(殘,或前簡略後)
(徐令往還齊安,屢接其笑語,殊佳士,)
與孟震(亨之)(系於三年十月)
(某啟。今日齋素,食麥飯筍脯有餘味,)
與高夢得(謫黃州時)
(某啟。人來,領教,開諭累幅,)
與王鞏(定國)(十一月上或中)
(某再拜。遞中領手教,知已到官無恙,)
答秦觀(太虛)(十一月)
(軾啟。五月末,舍弟來,得手書勞問甚厚。)
答秦觀(太虛)(系于元豐三年)
(昨夜偶與客飲酒數盞,燈下作李端叔書,)
與趙昶(晦之)(或十一月中)
(某性喜寫字,而怕作書,)
與趙昶(晦之)(或十一月中)
(南方事殷,計貴郡亦非靜處,)
與朱壽昌(康叔)(或十二月)
(某啟。近附黃岡西安遞拜書,必達。)
與朱壽昌(康叔)(或十二月)
(敷文,他計此際未方離陳。南河淺澀,)
與滕元發(達道)(十二月下)
(罪廢之余,杜門省愆,)
與杜(介)幾先(秋冬季)
(某啟。奉別逾年,別企不忘。)
與王淮奇(慶源)(元豐三年)
(竄逐以來,日欲作作書為問,)
與杜輿(子師)(系于元豐三年)
(某啟。辱書,承晚來起居佳勝。示及畫圖,)
答李寺丞(系于元豐三年)
(久別渴詠,遞中辱書,且審起居佳勝。)
答李寺丞(系于元豐三年)
(遠蒙分輟清俸二千,極愧厚意。)
青詞:
代鮮於子駿醮上帝青詞(近歲末)
(切以洪覆至神,固不期於報謝,)
祭文:
黃州再祭文與可文(四月)
(從表弟蘇軾,昭告于亡友湖州府君與可學士文兄之靈。)
雜著:
罪言(系于元豐三年)
(吾聞肉食之憂,非藿釋之所以宜慮也。)
擬孫權答曹操書(系于元豐三年)
(權白孟德足下。辱書開示禍福,)
史評:
商君功罪(九月十五日)
(商君之法,使民務本力農,)
司馬穰苴(系于元豐三年)
(史記:司馬穰苴,齊景公時人。)
孟嘗君賓禮狗盜(系于元豐三年)
(孟嘗君所賓禮者至於狗盜,)
顏蠋巧貧(系于元豐三年)
(顏蠋與齊王遊,食必太牢,
田單火牛(系于元豐三年)
(田單使人食必祭,以致烏鳶。)
張儀欺楚(系于元豐三年)
(張儀欺楚王以商於地六百里。)
王翦用兵(系于元豐三年)
(善用兵者,破敵國,當如小兒毀齒,)
題跋雜文:
自跋勝相院經藏記(九月十二日)
(予夜夢寶月索此文,既覺已三鼓,)
跋張希甫墓誌後(元豐三年)
(餘為徐州,始識張希甫父子。)
書南史盧度傳(元豐三年)
(餘少不喜殺生,然未能斷也。)
跋先君與杜君懿郎中帖(系于元豐三年)
(洵頓首。前辱臨顧,未由詣謝,)
偶書(系于謫黃州時)
(大丈夫名在晚節者甚多,)
題跋詩詞:
書諸集偽謬(四月)
(隋唐五代,文章衰盛,)
書蘇李詩後(或八月)
(此李少卿贈蘇子卿之詩也,)
題跋書帖:
書贈王文甫(或秋冬季)
(王文甫好典買古書畫諸物。)
王文甫達軒評書(系于元豐三年秋冬)
(唐末五代文章卑陋,字畫隨之。)
題醉草(系于元豐三年)
(吾醉後能作草書,醒後自以為不及。)
跋草書後(系于元豐三年)
(僕醉後,乘興輒作草書數十行,)
題跋紙墨:
書清悟墨(或秋冬季)
(川僧清悟,遇異人傳墨法,)
書別造高麗墨(系于元豐三年)
(餘得高麗墨,碎之,雜以潘穀墨,)
書天臺山玉板紙(系于元豐三年)
(李獻父遺余天臺山玉板紙,)
題跋筆硯:
書杜君懿藏諸葛筆(四月中)
(杜叔元君懿善書,學李建中法。)
書諸葛筆(系于謫黃州時)
(宣州諸葛氏筆,擅天下久矣。)
書月石硯屏(系于謫黃州時)
(月石屏捫之,月微凸,乃偽也,)
題跋遊行:
武昌西山題名其一(四月十三日)
(江綖,蘇軾,杜沂,沂之子傳、俁遊。)
書遊垂虹亭(十月二十日)
(吾昔自杭移高密,)
雜記人物:
張憨子(或元豐三年)
(黃州故縣張憨子,行止如狂人,)
雜記異事:
王平甫夢靈芝宮(系于謫黃州時)
(王平甫熙寧癸醜歲,直宿崇文館,)
雜記修煉:
李若之布氣(系于謫黃州時)
(晉方技傳有幸靈者,父母使守稻,)
侍其公氣術(系于謫黃州時)
(揚州有武官侍其者,偶忘其名。)
雜記醫藥:
天麻煎(系于謫黃州時)
(世傳四味五兩天麻煎,蓋古方。)
代茶飲子(系于謫黃州時)
(王燾集外台秘要,有代茶飲子一首雲。)
煉枲耳霜法(系于謫黃州時)
(枲耳,並根、苗、葉、實,皆濯去塵土,)
雜記草木飲食:
煮魚法(系于元豐三年)
(子瞻在黃州,好自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