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詞文章篇目編年(26歲)

标签:
苏轼诗词文作编年嘉祐 |
分类: 学习苏东坡 |
二十六歲,仁宗嘉祐六年(辛丑)西元1061年
正月。與弟轍繼續寓居懷遠驛。
二月。詔宗室賜名授官者,須年及十五方許轉官。
三月。富弼以母喪去位。癸巳,十日,賜進士諸科及第等同出身二百九十五人,王俊民為第一人。曾記王之軼事。
四月。辛酉,詔嶺南官吏死于儂反而其家流落未能自歸者,所在給食,護送還鄉。庚辰,陳升之罷,包拯為樞密副使,出諫官唐介趙抃,禦史范師道呂誨。
五月。宋祁卒。曾評其文集。楊畋進龍圖閣直學士,知諫院,有賀啟。
六月。以司馬光(溫公)知諫院,王安石為知制誥。
七月。父洵為霸州文安縣主薄,洵與項城令姚辟修纂禮書。送伯父渙赴利州提刑任。淨因懷鏈禪師以閻立本畫贈父洵,洵報以詩,應父洵命次韻。始經營南園。嘗與黎錞僦居比鄰。父子三人匯江陵到京師所作詩賦五十二篇,為南行後集,弟轍做引。
八月。十七日,命翰林學士吳奎、龍圖閣直學士楊畋、權禦史中丞王疇、知制誥王安石就秘閣考試制科。軾轍兄弟上論各六首,合格。其科號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所作論為王者不治夷狄論等六論。乙亥,二十五日,受仁宗禦試於崇政殿,考官為胡宿、沈遘、范鎮(蜀公)、司馬光(溫公)、蔡襄。進策,答策問,進中庸論凡二十五篇。與弟轍同中,入三等,弟轍為四等。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弟轍除為商州軍事推官。
閏八月。乙酉,複以成都府為劍南西川節度。庚子,以韓琦為昭文館大學士,曾公亮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張昪為樞密使,胡宿為樞密副使。上謝制科啟。
九月。嘗晤小兒醫張荊筐。荊筐為言空塚小兒事。
十月。簽鳳翔府判官告下,追封母程氏為武陽縣君。父洵與李仲蒙交。別陸詵。
十一月。辭父離京赴鳳翔任,同行者有馬正卿。弟轍送行出京。十九日,與弟轍別于鄭州之西門。過澠池,和弟轍七律澠池懷舊。至長安,晤劉敞(原父),原父留劇飲,為述陳元龍答陳季弼語,游石林亭,觀原父所蓄唐苑中石,作詩。
十二月。十四日,到鳳翔府簽判任。鳳翔屬陝西路之秦鳳路,縣十:天興、岐山、扶風、盩厔、郿、寶雞、虢、麟遊、普潤、好畤;監一:司竹,治天興。時宋選代崔嶧知鳳翔府,厚遇之。王彭為監軍,與其遊甚密,彭為言佛法。張琥為鳳翔府戶曹參軍,胡允文(執中)為鳳翔府屬縣令。遊覽當地八觀等名勝。
詩詞
五古:
次韻水官詩並引(七月)
(高人豈學畫,用筆乃其天)
次韻劉京兆石林亭之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間劉購得之(十一月下或十二月上)
(都城日荒廢,往事不可還。)
鳳翔八觀並敘(十二月)
八觀之二:詛楚文(崢嶸開元寺,彷佛祈年觀。)
八觀之五:東湖(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藍。)
八觀之六:真興寺閣(山川與城郭,漠漠同一形。)
八觀之七:李氏園(朝遊北城東,回首見修竹。)
七古: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十一月十九日)
(不飲胡為醉兀兀,)
鳳翔八觀並敘(十二月)
八觀之一:石鼓歌(冬十二月歲辛丑,)
八觀之三:王維吳道子畫(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
八觀之四:維摩像唐楊惠之塑在天柱寺(昔者子輿病且死,)
八觀之八:秦穆公墓(橐泉在城東,墓在城中無百步。)
七律:
和子由澠池懷舊(十一月下)
(人生到處知何似,)
文作
策問:
私試策問八首(八月二十五日)
漢之變故有六
職官令錄郡守而用棄才
關中戰守古今不同與夫民兵儲粟馬之術
廟欲有主祭欲有屍
孔子贊易有申爻辭而無損益者
尚功罰罪之疑
王弼引論語以解易其說當否
諸子更相譏議
策:
策總敘(八月二十五日)
(臣聞有意而言,)
策略一(八月二十五日)
(臣聞天下治亂,)
策略二(八月二十五日)
(天下無事久矣,)
策略三(八月二十五日)
(臣聞聖王之治天下,)
策略四(八月二十五日)
(天下與執政之大臣,)
策略五(八月二十五日)
(其次莫如深結天下之心,)
策別課百官一(八月二十五日)
(臣聞為治有先後,)
策別課百官二(八月二十五日)
(其二抑僥倖,)
策別課百官三(八月二十五日)
(其三曰決壅蔽,)
策別課百官四(八月二十五日)
(其四曰專任使,)
策別課百官五(八月二十五日)
(其五曰無責難,)
策別課百官六(八月二十五日)
(其六曰無沮善,)
策別安萬民一(八月二十五日)
(安萬民者,其別有六。)
策別安萬民二(八月二十五日)
(其二曰勸親睦,)
策別安萬民三(八月二十五日)
(其三曰均戶口,)
策別安萬民四(八月二十五日)
(其四曰較賦役,)
策別安萬民五(八月二十五日)
(其五曰教戰守,)
策別安萬民六(八月二十五日)
(其六曰去奸民,)
策別厚貨財一(八月二十五日)
(厚貨財者,其別有二,)
策別厚貨財二(八月二十五日)
(其二曰定軍制,)
策別訓兵旅一(八月二十五日)
(訓兵旅者,其別有三,)
策別訓兵旅二(八月二十五日)
(其二曰練軍實,)
策別訓兵旅三(八月二十五日)
(其三曰倡勇敢,)
策斷一(八月二十五日)
(二虜為中國患,)
策斷二(八月二十五日)
(臣聞用兵有可以逆,)
策斷三(八月二十五日)
(其次請論北狄之勢,)
禦試製科策一道(並策問)(八月二十五日)
(皇帝若曰,朕承祖宗之大統,)
論:
王者不治夷狄論(秘閣試,八月十七日)
(夷狄不可以中國之治治也,)
劉愷丁鴻孰賢論(秘閣試,八月十七日)
(君子之為善,非特以,)
禮義信足以成德論(秘閣試,八月十七日)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形勢不如德論(秘閣試,八月十七日)
(傳有之,天時不如地利,)
禮以養人為本論(秘閣試,八月十七日)
(三代之衰,至於今且數千歲,)
既醉備五福論(秘閣試,八月十七日)
(君子之所以大過人者,)
儒者可以守成論(程試,系於嘉祐六年)
(聖人于天下也,無意於取也。)
物不可以苟合論(程試,系於嘉祐六年)
(昔者聖人之將欲有為也,)
中庸論三首
上(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甚矣,道之難明也,)
中(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君子之欲誠也,)
下(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夫君子雖能樂之,)
秦始皇帝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昔者生民之初,)
漢高帝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有進說於君者,)
魏武帝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世之所謂智者,)
伊尹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辯天下之大事者,)
周公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論周公者多異說,)
管仲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嘗讀周官、司馬法)
士燮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料敵勢強弱,而知師之勝負)
孫武論二首
上(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古之善言兵者上,)
下(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夫武,戰國之將也,)
子思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昔者夫子之文章,)
孟子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昔者仲尼自衛返魯,)
樂毅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
荀卿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嘗讀孔子世家,)
韓非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聖人之所為惡夫異端,)
留侯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
賈誼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晁錯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
霍光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古之人,惟漢武帝號知人,)
揚雄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昔之為性論者多矣,)
諸葛亮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取之以仁義,)
韓愈論(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聖人之道,有趨其名而好之者,)
大臣論二首
上(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以義正君而無害于國,)
下(應制科所上進卷,八月二十五日)
(天下之權,在於小人,)
啟:
賀楊龍圖啟(五月中)
(右軾啟。伏審新改直職,)
謝制科啟二首(或閏八月)
其一(右軾啟。今月某日,)
其二(軾以薄才,親承大問,)
回同官先狀(系於嘉祐六年)
(幸因聯事,得遂依仁。)
雜記異事:
華陰老嫗(或判鳳翔時,系於嘉祐六年)
(眉之彭山進士宋籌者,與參知政事孫抃夢得)
空塚小兒(系于嘉祐六年)
(富彥國在青社,河北大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