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安忆小说语言的特色

(2012-03-02 16:23:02)
标签:

校园

王安忆

长恨歌

王琦瑶

上海

分类: 女儿的作文

王安忆小说语言的特色

 

我实在是没有把握用短短的一篇作文就将王安忆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清楚,虽然我早就感觉,她也许是中国当代小说家中,文笔最好的,怎奈暑假作业逼我不得不写出来。聊以充数。

王安忆的小说看得不算多,长篇只看过《长恨歌》和《富萍》,《遍地枭雄》只粗略翻过几页。中篇小说看得多些,也不过七八篇。说到语言特色,就王安忆自己而言,各篇文字也是有差异的,风格并不统一。我最喜欢的《长恨歌》,也认为是她的小说语言最优美的一篇。

大约很多女作家都有这个特点罢,《长恨歌》的语言非常细腻,前几章“弄堂”、“鸽子”、“麻雀”等,都是从城市最细枝末节的地方着墨,可以看出王安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了解,由此表达她对书中人物所在生活环境的感受,也为整篇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因为书中主人公王琦瑶是一个上海女人,如果不细致地写出大上海的风物特色,作为人物的活动背景,写出来的王琦瑶就不一定像上海女人,甚至就不是作者想写的王琦瑶了。

《长恨歌》的整个风格就像其名字一样,缠绵、哀婉,充满了诗意,全篇中没有怎么引用诗歌,或故意采用诗歌的形式,而诗意却渗透出来,挡都挡不住的,完全是用富于诗意的散文笔调在写小说,用音乐来做比喻的话,大约就是“如歌的行板”,一唱三叹,富于流动性。

《纪实与虚构》几乎不怎么像小说,要说特色,便是与《长恨歌》形成很大的反差,文笔依然很流畅,一泄而走,从来不觉得滞涩,只是大大少了《长恨歌》的那种无穷的诗意,却多了些许哲思,像一个老人,在回顾自己以前的生活,像有的电视剧,或开头或结尾,有那么一个老人出现,用画外音来解说自己走过的路程,多少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文字当然也优美,“优美”这个字眼似乎被我用滥了,只是我实在词汇贫乏,还找不到另外一个词来准确表达我此刻的体会。水一样的感觉,看的时候是流动的,抓不住的,很软很软,布满了手掌,却不知怎么就偷偷溜走了。在中间某个断点突然停住,却又水到渠成一切仿佛再自然不过,而整个过程又让人想忘也忘不掉,很奇妙的感觉。

那种水样的感觉大约是王安忆小说语言的基本特点,不管是诗意如《长恨歌》,哲理如《纪实与虚构》以及比较朴素的《富萍》都是一样。比较《长恨歌》,《富萍》要算带有泥土气息的作品。我这里所谓的“泥土气息,”不是指乡土作品,《富萍》一点不土气,而是有着洒过春雨之后泥土的新鲜。如果《长恨歌》是经过精心修剪的庭院玫瑰,《富萍》则是长在乡间路旁的野百合,前者华贵,后者质朴,却都一样高雅。王安忆的这种高雅气质,令许多作家望尘莫及。

(女儿作文之七十六——高一读书笔记)

 

点评:

大约是在〇三或〇四年吧,总之孩子还上小学时,我在地坛春季书市购得一本《长恨歌》,送给孩子,并在扉页上写了几个字,大意是,作者也许是中国最优秀的小说家,是以最精致的语言写成的小说,将来长大些,得闲可以认真一读云云。我没想到孩子没过两天就读完了,自己准备了一个摘记本,大段大段地抄了不少《长恨歌》的文字。孩子因此迷上王安忆的小说,再不用我卖,自个儿就去书店找,《遍地枭雄》、《纪实与虚构》等,都是她自己买的,对王安忆的小说也远比我熟悉得多。比如《纪实与虚构》我至今没有读过。

至于这篇作文,看得出,孩子还算是有点体会,不过欠缺些深思,文章也未作认真构想,也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