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碎片化时代的女装混战

(2010-08-04 13:47:41)
标签:

转载


很好 转载了
原文地址:碎片化时代的女装混战作者:袁环
 “太过分了,某某品牌在商场跟着我们开店,我们到哪里就跟到哪里。价格总比我们低一点,装修总比我们更潮一点!”十年前,在下总能在北京女装圈的一些大哥那里听见这样的说辞,他们的竞争似乎是那么近在咫尺。

  那时候,在商场女装区走一圈,似乎就能听见两个品牌操盘手“搏击”的声音,后来成为“三国”之间的太极,而后变成多层次渠道的“群殴”……

  就在那时候,《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成为畅销书,很多服装企业老板们都在研究这个竞争矩阵发生变化之后,自己的市场份额究竟遭受了什么样的侵占危机。于是,这本书几乎人手一本,而他们似乎也在阅读中“开悟”,逐渐习惯了被窃取成功果实的现状。

  即使他们每天小心翼翼地预测,也根本没有办法阻止自己的市场“奶酪”被瓜分。每一天都有出乎意料的“新角色”出现。这些莫名其妙的“品牌黑马”,拥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脸皮之厚、心之黑让“老主角”难以防范。

  而一些似乎曾经的女装泰斗们则经常问身边的设计顾问、研发人才:“现在市面上最流行什么?”

  “和穿有关的内容,什么都可以流行。”有的设计师居然无所适从地回答老板。

  一切都可以流行?没错。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当一切皆有可能的时候,一个品牌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总的分析,十年间有几种势态是具有代表性的:

  首先,从2001年开始,婉约而便宜的杭州女装悄然崛起,让北京上海女装不禁汗颜。虽然杭州女装从都市风格线方面不能与一线城市品牌抗衡,但是只是依靠“眉清目秀”的特色卖相、相对低廉的价格,就让更多以“高级成衣”定位自居的“老主角”们心跳加快。

  2002年,深圳女装的崛起对于北京市场乃至全国市场的女装品牌都有所冲击。“淑女屋”、“歌力思”、“艺之卉”等品牌以排山倒海之势,逐渐填满大江南北女消费者的衣橱空间。

  2003年,随着中法文化年的开始,法国时尚风吹向中国市场:艺术的拉夸、雅致的圣洛朗、经典的香奈儿、霸气的路易威登、邻家的艾格从上到下在女装品牌市场上围追堵截。暴富的女老板、有思想的文艺女青年、需要彰显魅力的企业女高管以及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完全可以振奋起来,抖擞钱袋,虚荣并不缺内蕴地追求一把法国货。

  2004年,台湾哥弟品牌渠道在内地大扩。师奶装的号角吹响——这日益拉宽的产品系列线,足以让本属于北京、上海、杭州、广东、深圳的品牌们纷纷低头思量:我究竟错过了什么?

  2005年,平价快销以ZARA模式为首来中国内地扫荡。而接踵而来的并非一个ZARA。而是西班牙、丹麦、美国、德国等各平价潮流中的佼佼者前来抢滩。

  2006年,设计师品牌风头劲,“例外”、“吉芬”年销售额都越过亿元大关。而同时出现的,是三宅一生、commedesgarcons、YohjiYamamoto,以及三宅一生本人与Adidas合作的Y-3。另外,无印良品、优衣库也纷纷进驻中国市场,即使一家小店,也以强大的日式精神,占据中国部分哈日或者不哈日女消费者的眼球。

  2007年,韩国也耐不住寂寞,以E.land为代表的韩国女装品牌群落,打破了从前韩国只在精品店以批发渠道瓜分我国内地市场的局面。

  2008年,欧美风再不仅仅是波西米亚。在网销的推动下,以扒抄好莱坞女星街头行头为推销手段的淘宝店铺,如海绵一样吸纳女网民钱袋里的零用钱。让她们根本来不及攒钱认真上一回街,就在淘宝冲浪中匆匆血本无归。

  2009年的全球混搭风,似乎让更多女消费者只要有一双罗马凉鞋与UGG就能配上所有体面或者落魄的行头。而那些十年前曾经的女装泰斗们只能因为缺格局把控力、无趋势嗅觉,而皱起眉头说:“如今消费者的购物心态,太轻佻了。”

  没错,别抱怨,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所有定位与计划都要在更新中重建。还未牺牲的很多本土女装品牌早就掉队,品牌竞争却每年都在拉高水平线。他们尚未牺牲,也是因为“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