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2019-02-25 12:57:08)分类: 教学设计 |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课题 |
1、古诗三首——《三衢道中》 |
|||||
第( |
授课时间 |
|
||||
教学 目标 |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
|||||
重难点 |
重点: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难点:1、理解古诗,入情入境。2、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
|||||
教 学 过 程 |
二次备课 |
|||||
一、导语引入 记得在老师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自读古诗 自己读读《三衢道中》这首诗,把不懂得画下来,查工具书解决。 三、学《三衢道中》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三年级学生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 添得黄鹂四五声。(而且)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 5、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江南春色? 6、多媒体欣赏江南春色。 7、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体出示:“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设计意图:再次吟诵《春》中的排比句,好似在已掘过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锄,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四、回归全课整体 1、学完了这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写的话,一齐读“春天像……”(多媒体出示) (跟我们今天学的那几句诗联系得起来的?) 【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诵两首古诗。 五、作业设计 用画、说、写、背、演等方法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
|
|||||
板书 设计 |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
|||||
课堂 检测 |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推知?(2分) (2)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3. (1)初夏。(1分)从梅子黄时,绿阴不减,黄鹂声可以推知。(1分,任意两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2分)诗人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借景抒情)。(1分) “睛”字,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 “绿阴”,绿阴添凉爽,走起路来轻松,此二可喜也。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3分,一点2分,两点3分。) |
|||||
教学 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