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光谷为何不光?
罗天昊 武汉系列之五
光谷曾被武汉寄托厚望。2001年,光谷设立时,武汉几乎万人空巷,其盛况唯有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时可比。
光谷亦不负所望。
至2009年,光谷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光谷同时还似乎中国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40%,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最重要的是,光谷的总产值,已经占武汉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不过,光谷虽在武汉重于一时,相对于武汉的经济总量,以及科教地位,却仍显滞后。
在2009年科技部公布的中国高新科技园区的评比中,武汉以全国第三的科技城市,综合实力落选前五名,而营业收入更次之,唯有增加值排名第二。
同时,虽然在光谷领域,武汉先行一步,但是,全国性的高新科技园,却此起彼伏,不断出现,广州光谷,保定电谷等,群雄并起,武汉难以独美。其优势亦被稀释。
硅谷的出现,使美国执全球高科技产业之牛耳,光谷的崛起,亦被武汉视为未来破局的希望,光谷能否在全国脱颖而出,登临巅峰?
光谷何以成为孤峰?
硅谷(Silicon
Valley)无疑是全球高新科技园区的楚翘。而当年硅谷的崛起,某种意义上,亦是借助斯坦福大学师生和校友的力量。在硅谷数十年的发展中,与斯坦福大学有渊源的产值,占其总产值的50%-60%。所以人们常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它是硅谷的“孵化器”。
其它如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亦贡献巨大。
北京中关村能够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大高科技园区,亦与其毗邻北大、清华等数十所大学密不可分。
仅以科教硬件来说,光谷具备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高新科技园的先天条件。“光谷”周边有23所大学、56所科研院所,其中1/3的科研人员从事光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武汉的42位两院院士中有10位是光电子技术学科带头人。武汉光谷的技术力量,甚至比中国第二大科教重地上海还要集中。
但是,光谷的产值,却比中关村逊色太多。早在2008年,中关村的总收入,已经突破10000亿,而一直到2009年,武汉光谷的产值仍不到2000亿,
同时,更主要的是,全球著名的高新科技园区,都诞生了一些高新产业巨头。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科技巨头,都成长于硅谷,其中不乏产值1000亿的企业。在中关村,联想集团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计算机制造商,2008年收入即已超过1000亿。中国第一大搜索网站百度,市是值超过100亿美元。方正集团收入超过500亿人民币,其它如用友、金山、新浪,水晶石等国内知名新兴企业,均诞生于中关村。
当年,武汉光谷是全国第二家国家高新技术园区,2009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后,中国第二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是,光谷与中关村,却相去甚远。
武汉光谷诞生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尚没有一家有影响力的公司,光谷最大的光纤企业烽火科技,以前由体制内的武汉邮科院改制而来,早在1985年就掌握了制造光纤的技术,可是,知道今天,烽火科技的规模,亦不到100亿,而十年后才成立的华为,其销售收入,已经超过1000亿。比起中关村的联想,亦是小巫见大巫。
而光谷之所以不能发光,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光谷之于武汉,如孤峰突起。光谷的发展,虽然直接与科教实力相关,但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却需要整体的经济实力、完善的产业体系作为基础。而武汉除武字头的重工业外,大众工业缺失,传统工业对于光谷帮助不大,武汉的经济实力滞后,亦使整个城市缺乏吸引力,在资金投入、薪酬水平,科技转化能力方面,都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甚至成都等地。以至于烽火科技的员工,经常跳槽到南方的华为。
此外,武汉光谷与武汉传统产业患同样的病,光伏两大巨头烽火和长飞,都有国营企业的背景,其崛起过程,并非完成的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变相的政府扶持。而其它光谷企业,则是弱小的民营企业,这种格局,并没有突破武汉的传统产业的桎梏。而在很多新兴的高新产业园区,都是以民营企业唱主角。
正如汉正街一样,武汉光谷亦是“醒得早,起得晚”。与美国硅谷,以及国内其它光谷比,武汉任重道远。
先发优势荡然无存
自从硅谷成功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日本有筑波科学城、九洲硅岛;英国有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等;以色列有“硅溪”;台湾省有新竹科技工业园,其被称为是硅谷模式在世界各地孵化的案例中成功的典范。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也纷纷创建了一批科技园区,如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等。
在国内,当年北方中关村、南方的深圳高新产业园和中部的武汉光谷三雄并立,引领风潮,目前,中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达55个,如果新申请的通过,则有可能达到70个,武汉光谷初起时,全国只有少数几个高新技术园区,而现在,却已经是群雄并起。
目前,在全国高新产业园区中,总竞争力最强的几个高新技术园区依次为: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苏州工业园,武汉在前五名之外,而中西部王座,亦被成都所取代。成都高新区甚至在
“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排名方面,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位列全国第二;在营业收入方面,西安则更已经超过3000亿,而武汉尚不到2000亿。
最严峻的是,除武汉之外,北京、上海、西安、广东、长春等省市已经开始争夺“中国光谷”的混战,而目前,武汉在光谷领域,并无绝对优势。同时,在诸侯经济的体制下,武汉并无办法排斥其它城市进军光谷领域。甚至,其中还有很多城市,政治经济地位比武汉还高。武汉无法设立门槛。唯有应对竞争。
在武汉重点投入的LED新光源产业领域,引起了北京、厦门、深圳、武汉、东莞、哈尔滨、南昌、苏州等城市的激烈竞争。被称为“十城”之争,而仅深圳一市的规模,即超过了200亿,是武汉当下产值的十倍。
而在国家已经确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除武汉之外,北京、上海,天津等其它六个城市亦位列其中。特别是天津,其滨海新区近年来发展迅猛,高新产业地位突出。
前段时间,风传湖北未来要投资12万亿,如果按照比重的话,武汉的投资,亦应该达到数亿,目前,武汉方面的计划是,在未来6年,投入1万亿,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为主的六大产业。同时,将武汉的高新技术产值,由目前的将近2000亿,提升到将近7000亿,届时,武汉力争将高技术产业的产值由目前的约2000亿元提高到6800亿元。而在这些投资中,光谷的投入首当其冲。
(今日荐曲 http://music.sina.com.cn/yueku/a/189744.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