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伯仲叔季

(2010-10-12 18:45:04)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文共赏

 关于“伯仲叔季”,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

    1、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汉班固《白虎通.姓名》:“《礼.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乃称伯仲。《论语》曰:五十而知天命。称号所以有四何?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少也。适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以鲁大夫孟氏。”

  2、借指事物排列的次序。

  3、泛指各国诸侯。

    http://baike.baidu.com/view/78395.html?fromTaglist

 

   

    伯仲叔季,是先秦古人兄弟派行之序。
    现在排行,用数字,至少唐朝就已普及。伯仲叔季不用了,所以对其用法也不甚了之。有几种错误认识:
一是把伯仲叔季简单地理解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二是对于不足四人或超过四人者的排序完全不懂,甚至竟有以为老五又重新从伯字用起的。

    伯为老大,一般人都知道。伯也称孟。二者的区别,一般认为伯为嫡长子,孟为庶长子。但实际上可能没有这么严密。有一点可以肯定,伯、孟不能并用,用伯就不用孟,用孟就不用伯。
    仲是老二。仲者,中也。古人成活率低,一夫一妻,生三子比较普遍,称中,倒也恰当。若是一夫多妻,自然“中”就不为中,而为老二了。
    伯、仲是老大、老二,这一般人都知道,不会搞错。常搞错的是叔、季。季是最小的,叔则是介于仲和季之间的。    若是只有兄弟三个,那就只有伯、仲、季,没有叔。譬如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伯、虞仲、王季。当然,这都不是他们原来的名字,而是后人对他们的尊称,但他们的排行为伯、仲、季,则是确定无疑的。
    一季有三个月,如春季,分别以孟春、仲春、季春为称,也是这种用法。只有三个月,所以没有叔春。
若是兄弟超过四个,那么伯、仲、季仍是老大、老二和最小,其余的就都是叔。所以同一个父亲,伯、仲、季分别只能有一个,而叔可以有多个。譬如周文王有许多儿子,长子是伯邑考,次子是武王,最小的是聃季,《史记》作厓季载。其余的就都是叔,如管叔、蔡叔、曹叔、成叔、霍叔、康叔等等。周公旦也是叔,曰叔旦。
    明白了伯仲叔季的正确排序,对于我们理解古书是很有帮助的,有时还能辨别真伪。

 

    关于上面第二点中不能“循环使用”的解释,我还查到了一些更有趣的观点:

   

    在古代,尤其宗法社会里,极重长幼之序,季子总是最末最幼少的,要是循环了,岂非老四反要管幼子老五叫哥?  

  关于“伯仲叔季循环使用”有这样一些记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史记索隐注引《左传》,其中的八元分别是:“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这里怎么是有循环的呢?是否原因是八元八恺乃高阳氏、高辛氏之族内人才,并非出自一人之下,所以才这样呢。此外,我看金庸先生《神雕侠侣》中描写有兄弟五人,分别为:史伯威、史仲猛、史叔刚、史季强、史孟捷。最后一人为五弟,辈份最幼,却能以与伯字类似的孟字来取名,如果不可循环用之,是否是金庸先生对这个不理解而产生的错误呢? 

  “八元八恺”应如所言,是同族不是一家。而像金庸先生那样用“孟”来称老五是否可行呢? 

  古代老大“伯”也可叫“孟”,男女都可用,班固《白虎通"姓名》“適(嫡)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孔子字仲尼是老二,他的异母哥哥就叫孟皮(见《孔子家语》);曹操的字是孟德。《说文》“孟,长也”,《方言》十二“孟,姊也”。女的叫“孟”为多。所以有名的“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上古音“孟”读 [ mrang],本来就跟“兄”[hmrang] 同一词根。到汉代读音发生变化,“兄”的声母 hm hw ,“兄”字就跟“荒”字接近了,所以东汉刘熙《释名"释亲属》“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谓兄为荒也。”青徐是今山东一带,现代汉语各方言大多接受了阿尔泰语传来的“哥”来替换“兄”,山东人再没有读“兄”为“荒”的了,但江西德兴、浮梁、婺源江湾等地的徽语“兄”读 huae,还接近古音。 

   “孟”与“兄”同根,所以是不适宜再作四弟以下的排行的。

   《释名"释亲属》这样解释“伯仲叔季”: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同义的“兄”字,从人从口,表示在家里是发号施令者,这与“公”字从口,上面的“八”表出声(甲金文下边不是厶),表示是国家的发号施令者相似。弟弟们对兄长是必须服从的。唐代后汉语借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的“哥”aGa ,我们的“伯”字则传到阿尔泰语为“伯克”baeg,跟古汉语的“伯”一样,成了官长、贵族的称呼。“伯”字甲骨文只作“白”,好几位文字学家解作日光初出,郭沫若则解为象大拇指,认为跟“擘”同根。不管那一说,总之是其字义是最初的,是老大。

   “仲,中也,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汉语最亲的兄弟语)里,读 zv 阳去(第6调),在白语里,“仲子”是二儿子,“仲女”是二女儿。

   “叔,少也。”——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释诂》“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新生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这个字《说文》认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总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文王之父季历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为老三也可称季。晋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换字。

   从史实看,除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为多。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因为他是老二。请看《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载”。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称,但下文就说“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屈原《天问》也说“到击纣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因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并不叫“季旦”。古代名字是分时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后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瞒,名操,字孟德。字以表德,名与字的字义要相应,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取字是冠礼时(正常是在二十岁)之事,其时兄弟排行当可排定了。

   此外,纬书所记传说中还有“皇氏五龙”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春秋命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只有五兄弟的,也可依此排行,把最幼少的叫“少”,像前面金庸先生的那个例子,叫“史少捷”就比“史孟捷”要妥帖些。

   现代取名用“伯仲叔季”就不方便了,因为取名早,不知道哪个才是老小。我当年在浙江乐清调查方言,发音人是有学问的赵一老先生。赵一先生有十一个孩子,他开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论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当时也帮着父亲辅助发音)。下面的孩子他并不循环,而称“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该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这样意义的字,不想后来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如果在古代,应该是这位“土子”兄弟才能叫季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