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NIM/净利息收益率)真的高吗

标签:
财经 |
而存在的所谓理论/名义/法定利差,一般是指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基准利率,一般又是拿一年期作为标准。
中国名义/法定利差如下:
http://bbs.55168.cn/attachments/month_0906/0906011206fa4ba08ff05c70e0.jpg
而中国主要上市银行NIM近几年数据如下:
http://bbs.55168.cn/attachments/month_0906/090601120698f0dfec8cd79127.jpg
可以看到,实际的NIM一般都是低于理论/名义/法定利差的。这和资产负债结构等有很大关系。
美国银行NIM真的比中国低吗?要知道他们80年代初就已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按理竞争更加激烈,NIM应该在竞争下收窄。
以下是美国1998年-2007年全部商业银行NIM:
http://bbs.55168.cn/attachments/month_0906/09060112060399ace094c860fd.jpg
其中,净利差实际是指NIM净息差。本表数据是外经贸大学教授摘录于美联储网站,未经实际验证。
从数据可以看出,除了2007年中国银行业NIM接近美国外,其余时间都落后于美国。
另外摘录某研究员的数据:“美国主要银行的NIM呈现下滑态势,区间位于2%-5%之间。富国银行历史息差水平较高,区间在3.10%-5.4%之间,在2000年-2003年间达到5%以上,由于金融海啸,息差在2008年收窄到3.10%;美国银行和USB的息差水平回落有限,前者在2008年的息差居然超过富国银行,达到3.23%,同比2007年上升44个BP,后者2008年的息差也同比上升18个BP。”
这和观察到的美国银行年报数据是相符合的,其中富国银行的NIM水平常年中值在4%左右。
以下还是某研究员数据分析:“我们利用全球上市银行NIM的中位数测算银行业的息差水平(排除利用均值带来的异常值问题),研究发现:亚太地区发达国家NIM从2000年的2.1%滑落至2009年一季度(年化)的1.6%,北美洲地区NIM从2000年的4.2%下滑至2009年一季度(年化)的3.2%,二者NIM走势相似,基本呈现单边下行态势。中东和非洲地区、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上市银行的息差走势类似,呈现一波三折状态。东欧与西欧由于地源关系,银行业息差走势类似,但数值差异很大,东欧NIM在3.5%-7%之间,西欧在1.5%-3%之间。亚太地区新兴市场国家的NIM走势独立,从2000年至2009年一季度(年化)基本上保持上行态势,保持在3%-4.5%之间。 ”
香港主要本土银行2003年-2007年息差如下:
恒生银行:2.3-2.0-2.1-2.0-2.2
东亚银行:1.9-1.8-1.9-2.0-1.9
永亨银行:2.3-2.0-1.9-2.0-1.9
基本上在1.9-2.3之间波动。
再看看原因何在?
这是2007年中国主要上市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等数据:
http://bbs.55168.cn/attachments/month_0906/0906011206b0720a738341d662.jpg
这是美国三个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以上数据同样是外经贸大学教授摘录)
http://bbs.55168.cn/attachments/month_0906/090601120686289286e4826d34.jpg
两相对比,可以看出,美国银行2007年贷款收益率比中国高不少,而且最关键是美国银行贷款占比非常高,由于美国没有存贷比的限制,很多银行存贷比远超75%,富国银行超出100%。中国2007年贷款和垫款仅占51%,而且扣除票据垫款后的实际贷款比例的确远低于美国。另外,中国存放央行的准备金占比也较高,这部分收益率极低。美国银行在证券(包含债券)上投资收益率远超中国,主要是其投资领域较广,例如2007年美国银行持有政府债券仅有1%,而招行07年持有国债就超过了14%。当然,正是这部分高收益的债券部分导致了次贷的发生。
从负债上看,中国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远低于美国银行,有几个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美国银行有未计入的活期存款(有很多不付利息)。另一方面,中国银行负债主要是存款取得,而美国很多银行依赖拆解资金。最后,美国利率市场化后取得存款成本较中国更高。
中国银行业其实有提升净息差的潜力,但75%的存贷比限制以及缺乏投资渠道,限制了银行的收益率提升。但另一方面,利率限制后各银行取得存款成本也相对更低。
这方面应该是中国银行业此次调整期比历史上更稳健的原因:
例如香港的存贷比数据:
http://bbs.55168.cn/attachments/month_0906/0906011206d0f5b4ce5f6bd682.jpg
香港1997年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后,对银行威胁更大,因为当时的存贷比已经超过了140%,稳健性根基已经动摇。
前一篇:莫里茨:如何发现伟大的公司
后一篇:猪倌、少妇、股市、哈佛导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