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世纪末英国女性旅行家眼中的旧上海

(2009-03-18 08:21:03)
标签:

老照片

上海

旧上海

旅游

探险

剑桥大学

洋人

租界

文化

分类: 1949年前的中国旅行

扬子江的清末风情――旧上海[*]

 

 [作者按]

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珍稀图书部,存有一本19世纪末期出版的旧本书册。在那灰色纸页和泛黄的照片上,记录着关于一百年前的中国。老照片上,那些如今早已消逝却仍旧栩栩如生的面孔与景致,几乎让每个看过此书的中国人,都为之惊叹。

伊莎贝拉·伯德,一个六十四岁高龄的英国弱女子,历史上第一位英国皇家地理协会的女性会员,于1890年到中国进行了一次“勇敢的探险。”

伊莎贝拉所旅行的扬子江,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扬子江原本只是指长江较下游的部份,但由于这是西方传教士最先听到的名字,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r )在外语中也就代表了整个长江。沿途中,伊莎贝拉记录了清末旧中国时代的风土人情。如今许多已经消逝的景志、人物的面孔与生活状态,在伊莎贝拉那里得到了保留。

在这里,我将精选伊莉萨白的旅行日记,加以理解与评述,并附上韵味十足的老照片(图片非取自书中),期望与读者重读旧中国的风貌。

 

 

上海,如今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明珠城市,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因为金融业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上海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一个在“国际关注下”的上海,虽然今天以一种荣耀的方式存在,于历史却有一段被半殖民的耻辱经历。
   
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之后,上海作为东南名城和全国的棉纺织手工业中心,沦为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更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洋人们在这里辟租界、驻军队、倾销商品,并且开办银行、工厂和公共事业,当然了,更有贩卖鸦片毒品。查网络资料

上海,成了西人眼中“冒险家的乐园”。查网络资料

于是,各种国货洋产的交易充斥着上海的码头与船坞,各式建筑与街道成了古今中外城建风格的大杂烩,各色人等更是在这座城市里分区域或者不分区域的鱼龙混杂。19世纪末的上海,呈现出一种古怪的繁荣。这种繁荣,以一种表面的姿彩万分与异国情调所呈现,而实际潜伏着的,却是一个泱泱大国被外来势力所殖民控制的悲哀与痛楚。它更以一种喧嚣茂盛的姿态,预示着在不久后的1908年,一个几百年王朝的灭亡。

旧上海,什么是真的旧上海?是租界里那些豪华的西洋建筑、时髦的欧式餐饮与服饰,还是那最普通的中国人住宅区?

这样一个如今背负着“崇洋”名声的高傲城市,在他们所“仰望”的外国人眼中,究竟曾经是如何的印象?

伊莎贝拉以一个来自殖民国家的旅行者身份,对上海的租界区和普通中国人居住的非租界区进行了游历与考察。她从个人的角度赞扬了殖民事业的繁荣,并且使用了一些让中国人觉得不适的词语,去描绘了老上海“非租界区”的“野蛮”状况,这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是让人痛苦的;但是,她书中对旧中国的记录,那些最直观的经济与文化状况描述,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这为我们多提供一个角度,能够了解一百年前的中国,一百年前的上海。


19世纪末英国女性旅行家眼中的旧上海  


19世纪末英国女性旅行家眼中的旧上海


19世纪末英国女性旅行家眼中的旧上海

 

旧上海殖民区

伊莎贝拉到上海以后,先是拜访了英国驻上海领事的驻地。那可是领事馆的一楼,十分的宽敞与豪华。伊莎贝拉对于那些英国女人们的精致衣着十分惊叹,她们看上去在上海生活的非常舒适,而且打扮的富贵不已,并且紧跟时尚潮流。

黄浦江边那些英属码头附近,只见着大量的洋行、旅馆、银行以及私人别墅。那些别墅都是十分典型的英式风格,而且拥有巨大的、绿树成荫的花园。那宽阔的马车道上,彩旗飘扬,充满着的“国际化”的味道。 各色族裔的男男女女衣着考究,看上去彬彬有礼。他们和那些看上去不太有教养的人们一起,都欢快的走在小路上或者花园里。

单马或者双马拖着的马车,在上海租界的街道上随处可见。马车夫们常常穿着棉质的制服,赶着马车,吆喝着行在路上。除此之外,上海大街上还有数不清的人力车,苦力们拉着那驼着各色行李与货物的小车,为了生存而辛苦奔忙。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上海的某些重要的街道上,已经有了电灯。而且有两条电报线和伦敦紧密相连,好几种欧洲的报纸都可以在这里买到,足见上海和欧洲的信息交换十分的便利。

伊莎贝拉本认为,上海应该被外国势力同化的很厉害,但是她却没料想到,即便在这样半殖民化的环境里,上海租界的中国元素还是那么明显。在黄浦江边的英属码头,能看到的大部分服务阶层都是中国人。而小办事员和买办们,都还穿着真丝的中国服饰,上面绣着各色精致的图案,分别象征着吉祥如意与长寿健康。而那些高档次的中国店铺依然非常受欢迎,老介福绸缎呢绒店(Laou Kai Fook)就离英属码头不远,不仅老板是中国人,而且店里常常挤满了衣着光鲜与时髦的女人和孩子们。那些停在附近码头与路上的豪华马车,也都是有钱的中国人所拥有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富裕的中国人,十分喜欢英式的别墅,不仅争先购买,而且还愿意出比外国人更高的价钱。

 

中国人的旧上海

对于当时的很多西方人而言,上海这个城市仅仅是黄浦江两岸将近几公里面积的地方,这个名称意味着一个超级的外国半殖民地,那里充满着所有西式的奢华与文明,是远东地区的贸易与欢乐之都,甚至被称为黄河上的伦敦!

然而,一个真正的上海,中国人的上海依然存在着。这个忙碌的贸易城,依然在发展与繁荣着。它的发展,是以一种中国的方式去独立的发展,那里没有被任何的其他国家所控制为租界。根据18世纪晚期一个外国旅行家写的旅行札记,上海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贸易之所。但是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上海云集了大量的船只与货物,通过扬子江和大运河运输与上海与其它内陆省市之间。

对于生活在租界的外国人而言,中国人的上海区是一处毫无礼仪之地,那里是一个租界外的野蛮世界,社会风气古怪。于是大部分的外国人根本对那里没有任何兴趣,有的人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离开这里的时候都从来没有去过上海的非租界区,哪怕那里和他们平常住的地方不过几步之遥。

外国人们认为,如果去了非租界区,就有可能带回各种有害的疾病与不洁的细菌,而且他们猜想,那地方一定是臭味难闻,地上充满着的污秽泥水会淹没他们洁净的鞋面。他们也认为,那可怕的上海中国区,一定是四处充满着肮脏的可怜苦力,自己定会在汹涌的人群中被这些人给粗鲁的挤来挤去,说不定会被那些驼着货物的手推车撞到脑袋或者碰伤身体。一句话,上海的非租界区,总体上一定是让人厌恶的。伊莎贝拉认为,在这个意义上,住在租借的人们似乎有些太过顽固与冷酷无情。

伊莎贝拉是勇敢的,特别的。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陪同,决定在旧上海的中国区转一转。在她完成这次“小探险”之后,在日记里写到:“我并没有带回麻疹或者其他任何疾病,也没在路上被那些苦力们粗鲁的撞来撞去,更没被手推车上的货物所撞上。”在那里,她看到路上的烂泥巴,也闻到一些让人不愉快的味道,但是这并不比其他中国大城市的情况差多少。

她作为一个外国女人,走在上海的非租界区,并没有什么人特别关注她,因为这里的中国人们若去隔壁的租界,就可以天天看到这些彩色头发的人,所以并没什么好奇怪的。他们只顾着自己的生意,目光完全不在她身上,就算她对着他们拍照,中国人们也并不投来好奇的眼光。

在伊莎贝拉眼中,上海的非租界区超级繁忙。那些生活在社会较低层次的妇女们,基本上不在街上抛头露面,出现的大多是男人们。忙碌着的人们纷纷疾步小跑,热火朝天的讨价还价,匆忙的拖曳着货物,要不就是身负沉重的物品,或者吆喝喊叫,这一切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的房屋大多由色泽柔和的灰色砖石所修筑,街道一般大约八英尺宽,路面上铺着石板。然而街道却被无数的架子或者台面拥塞着,有的展示着或熟或生的食物,有的菜还正烧在锅里,这些各色各样的食物都馥郁着中国式的口味,尤其是大蒜味道十分的浓郁。即便是小小的推车,在这样的街道上行走也十分的不容易,需要抓隙择空。而此时出现了一个满清的官僚,他坐在一把镀金的椅子上,被人抬着走。跟着他的随从们就一路负责帮他在小街上清除路障,而旁边的人群们便依次分流开去,让出路来让官轿先行。

所有在中国其他城市能看到的东西,几乎都能在上海找到。而那些老瓷器、青铜器、织锦和刺绣品,也展示出来,以吸引那些外来人。说起那些饭馆和茶屋,更是多的数不胜数。下面的图片就展现了上海城隍庙里的曲桥。根据伊莎贝拉的解释,城隍庙在当时是一个地方性的庙宇,儒家的庙宇,战神之庙,以及浙江当地人的行会大厅。长久以来,到这里上香的人很多,连庙宇的图画被薰烟所弄的有些看不清楚真迹。这里的喧嚣,这里的人来人往,这里毫不停歇的运转不休,都成了一幅独特的风景。

   当然了,这里也有衙门。衙门里的地方官管理着上海的大约56万中国人,加上外来殖民者,总共有58万的人口。

   当伊莎贝拉回到租界地那明亮的、洁净的、宽敞的、路面铺设良好的卫生街道时,她说她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大部分租界的外国人,对隔壁的非租界完全不了解了。毕竟,那个“隔壁”的街道,是“黯淡的,拥挤的,肮脏的,狭窄的,污秽的,充满着气味的。”



[*] 译文摘自伊莎贝拉·伯德著,1899由约翰·穆瑞出版的《扬子江流域及其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