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small/5f224255g9f68481d825f&690
1970年3月22日我们告别了父母,抱着接受贫下中的再教育,扎根农村的思想,毫无顾虑的坐着解放牌汽车阔别了生活过17年的长春市,离别了父母,来到了吉林省农安县永安公社的一个穷的出了名的“王吃素”屯子落户。这个屯子,在我们去那年,一个工才购7分钱,真不知那些社员是怎么生活的。
刚到农村时,由于社员不了解我们这帮知青,也不欢迎我们,因为听说有些先去的集体户有偷鸡摸狗的行为,社员惹不起,因此对我们他们不敢靠近。队里要给集体户派个贫农老户长,谁都害怕不愿干,最后好不容易派了刘大爷给我们当了贫农老户长。这位刘大爷后来就像父亲一样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与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从此也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情谊。
到了农村碰上的第一件农活就是抛茬子。抛茬子在农村算得上是最累的活之一。手里拿着一个小镐头,哈着腰,一镐抛下一个茬子,再将茬子在小镐头上磕打一下,目的是将茬子上土磕掉些。刚开始干,我们还有点劲,还能勉强跟上,可不一会就累的不行,渐渐的连胳膊也扬不起来了,和社员也越拉越远。可那时我们这帮知情还真叫劲,愣是没一个人叫苦告饶的,生生地硬是跟着干,大不了社员歇工,我们也不歇,社员吃中午饭,我们还继续干。等社员吃完午饭休息完了,我们才干到头。就是这样,我们集体户同学也没一个人叫苦和半途而废的,大家就是这样,拼着命直干到天黑,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集体户。
刚开始由于社员对我们有误解,在一起干活,无论我们怎么不怕苦不怕累地干,有时为了完成当天的农活,甚至不歇工,不吃饭都得不到社员的同情。可凡事架不住天长品人心,我们这帮人就是再苦再累,也从没有一人当过一天的半拉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员们渐渐地了解了我们,我们知青不仅干活实在,不怕苦不怕累,而且对于家境不好,生活比较穷的社员,我们都会处于爱心,伸出援助之手。记得那时屯子里有一家社员非常穷,女的智力有些差异,男的身体较弱,也不是强劳力,他们的儿子们身体也有些残疾,干活只能是半拉子,全家人收入欠佳,连被子都是全家5口人合盖两床。可是这家人心肠特别好,非常朴实。待人非常诚恳实在,每次派饭到她家,她们都会将家里仅有的最好东西--鸡蛋给我们卧上两个,我知道那是她家最值钱的东西了,因此深受感动。每次我回家探亲回去时,我都会给他家买些蛋糕或饼干,并总是将家里的一些旧衣物送给她家,希望能帮到她们,这也使他们很感动。
正是我们知青的所作所为,渐渐感动了社员,他们开始主动接近我们,愿意和我们聊天,甚至主动教我们如何干农活,打洋草。铲地时,当集体户同学中有人拉后跟不上了,干到头后,除了集体户同学的互相帮助,社员也会返回来主动接我户同学,乃至最后我们和社员都成了好朋友。
由于我们集体户同学的吃苦耐劳,真诚待人,又能和社员打成一片,赢得了全体社员的一直好评和爱戴,因此年年都被评上县里的先进典型。我们仅下乡了一年半,公社就给了我们集体户的回城名额。第一批给了两个男生的名额。第二批是在我下乡了一年零十个月的时候,公社又给了我户一男、一女的名额。那一次经过全体集体户同学的选举,我很荣幸的被抽选回城。至今我都不会忘记在我离开屯子前和社员那难舍难分,挥泪离别的情景。
下乡至今虽已过去41年了,但在那里结下的深情厚谊,一直都没有断了念,每过几年集体户同学都会回屯子看望老乡们,直到现在,有的社员杀羊也还会叫上户里的同学回去尝个鲜。我每次回国探亲,自然也少不了会去探望那块让我难以忘怀,曾经战天斗地、艰苦磨练我的土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