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导学-考古学-厦门大学-焦天龙教授专访
(2013-09-23 10:48:14)
标签:
学科导学考古学焦天龙 |
采写:《凌云报》记者
【人物名片】
焦天龙,男,厦门大学讲座教授,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美国毕士普博物馆研究员、人类学部主任,美国夏威夷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记者:请谈谈考古学的价值、意义与推动社会进步的贡献。
焦天龙:考古学这门学科实际上是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目的是古代的文化和社会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它所运用的很多手段带有很多理科的性质,需要很多野外工作、实验分析方法,也有很多研究手段、研究技术、研究理念借鉴于其他学科,所以它有一种文理兼顾的性质。正因为这样,考古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是从人类的产生一直到晚近时期,先人和古人留下的一切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如何适应这些环境,还有重大历史事件。所以,从学术的角度来讲,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对历史学、社会学等一般的社会科学具有重大意义,对人类学也是非常重要。而且考古学研究的一般结论,已经被一般社会科学或者说一般人类学科广泛地运用。考古学是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公认的“显学”之一,其重大发现带动许多重大理论和研究模式的突破。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可以说学术界目前一般公认,如果要理解人类的过去,没有考古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价值也就体现在这。
从一般社会意义上来讲,因为考古学是研究古代的文化遗产,所以在目前全球注重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人类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经济生活的意义的大背景下,考古学也就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就中国而言,文化旅游热、一些所谓的文化产业,可以说相当一部分都是建立在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对中国的某些地区尤其重要,尤其对那些古代文明比较发达、而现代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更是重要。那么对古代文化的欣赏、研究,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一种精神生活也好,一种对美的追求也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们也许注意到了国内各种各样的节目都在做与此相关的东西,考古研究的一些重大发现,往往学术研究还没有出来,新闻媒体就已经报道了,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了。所以这反映了一般大众对考古学研究对象知识的需求,因此考古学对一般大众的意义也是很大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考古学现在研究的很多现象,尤其是我们刚说过的多学科研究现象,至少在国际层面,现在国内也在开展,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建设或者说城乡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考古学研究古代的人与环境、人与各种社会层面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重大的经济建设项目,在立项或执行过程中,如文化遗产评估、环境评估,考古学在很多方面都直接参与进来。考古学的价值和意义也主要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
记者:您希望招收到的学生具备哪些素质和专业能力?哪些具体学科的知识?您希望经过培养,学成后的学生具备哪些素质?
焦天龙: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由于厦门大学考古学专业也是国内比较老的专业之一,我们在这方面有我们的特点,在创始之初,与北方的考古学专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侧重人类学这一传统,厦门大学这个专业早期的创始人包括林惠祥先生在内,都是有很强的人类学的背景。所以,早期我们培养的学生,可以说绝大部分都具有很强的人类学素养,现在仍是注重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结合,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特点。对本科生而言,与其他大学类似的地方,就是希望本科生在四年阶段了解到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就专业知识而言,尤其是中国考古学从它最早的研究时代到明清时期基本的、主要的考古学知识,要有一个大的了解。同时掌握一定的考古学田野技术。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到野外进行发掘、调查、整理以及做研究的基本程序,还有一些技术问题,尤其是野外的发掘技术非常复杂,所以本科生一般都有一个学期的技术实习,在野外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希望我们的本科生在毕业时,除了一般的人类学、历史学等知识,在专业方面掌握一般的考古学知识,尤其是中国考古学知识,然后有一定的田野技能、实践考古技能。为他们继续从事考古工作、攻读研究生,奠定一定的基础。
对硕士研究生而言,希望他们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要有所专攻,经过本科的训练,他们对考古学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阶段的考古研究或者是某一个主题产生了兴趣。他们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希望硕士研究生在更高层次上能够就某一个问题或某几个问题做深入研究。当然也要接受更高层次的训练,一般会给他们开设专题课程。在这个阶段尤其注重理论方面的修养,了解国内外各种流派的深入研究、考古学界一些概念的高层次探讨,同时也会教授和培养他们对考古学一些前沿课题的基本了解。在硕士研究生的三年时间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写出一篇像样的硕士论文。由于他们比本科生要搞一个层次,所以希望他们继续加强他们在野外的训练,考古学的田野技术并非一次实习就能解决了的,希望他们在野外技术方面更上一层楼,拥有更多经验,处理更复杂的现象。同时还有很多做科技考古方面的研究生,他们在掌握一定的田野技术之后,更多的是实验室的技术问题,厦大这两年也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有科技考古的相关老师,建设相关的实验室。某些同学希望在科技考古的某一领域,如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或者地质考古学,或者其他技术方面,作为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的话,他们需要对相关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也在充分利用厦门大学多学科的优势,与化学系等理科实验室做一些合作。这两年也在把硕士研究生文化遗产、博物馆学这些方面,希望他们对相关的政策法律、当代博物馆的管理模式、理念和博物馆的运作等各方面,如大型遗址博物馆的介绍和运作都要有基本的了解。这和科技考古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差别。
博士研究生是更高层次的训练,希望他们要有一定的学术修养,将来是要培养为学者的。在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要更深入,尤其是对当代考古学前沿课题要有比较深的了解,不光如此,希望他们也要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最终是培养他们未来独立承担学术课题的能力。所以在理论、在技术、基本知识上,要求他们把握学术前沿。同时他们要涉及自己研究课题,要有所创新,无论是在方法方面、理论方面还是材料方面,要求他们的博士论文至少具备其中之一的创新,要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要有一个“敏觉”,要及时了解,和导师经常对话,自己独立承担或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课题、一些项目的研究,出来之后能够独挡一面。
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我既在国内教书,也在美国教书,我在国内读的本科和硕士阶段,博士就读于哈佛大学。就中国研究生而言,希望他们对国际考古界一般的概念性的思考有比较深的了解,否则未来的博士研究生很难把我们的考古学带向世界前沿;对国外学生,也要求他们了解中国考古学,对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所探讨的一些问题要有深入了解,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要具备较高的涵养,希望他们能够参与到国内的考古实践,同时也要加强对西方考古学的深入了解。
记者:最近几年的学生,您认为普遍存在的优点和问题是什么?
焦天龙:由于我也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任教,如果将中国学生和国外学生相比较,我觉得中国的学生相当聪明,同学们的素质非常好,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很多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他们渴望了解这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对理论问题等的浓厚兴趣,这是一个最大的优点。虽然这一代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但是他们求学的精神、专注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他们父辈这一代,这一点也让我感觉非常欣慰。这是作为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的一点,也是很大的一个优点。就缺点或与国外学生的差异而言,由于我们的教育系统与西方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些学生在知识的培养方面有我们国家的特点。就考古学而言,中国学生在考古学方面受到的训练大多是中国考古学和基本知识,缺少对世界考古学一般知识的了解,当然也是这方面的课程比较少所造成的,他们对我们自己东西的了解会较多一点,对世界其他地区、一般文明知识的了解,尤其是一般考古学知识的了解相对缺乏,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硕士、博士研究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考古学知识不了解的话,往往会限制他们在未来很多领域的发展,也就是说他们过早地“专”了,而对其他地区的知识相当贫乏,这个至少是和美国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反差,美国大学比较注重对学生全面的培养,学生知识面相当地广,无论未来他们是干什么工作,这个都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所缺乏的。另外一点就是,我们的学生在考古学一般理论训练方面还是相对差些,我们的野外技术可能不错,但是,考古学毕竟是一门需要技术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出成果的一门学科,而且好的技术往往是被理论牵着鼻子走的,理论和概念的创新带动新技术的发展。如果在学生阶段不对一般的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的话,他们将来在工作以后,可能进入现实社会之后,至少在这方面与西方的学生相比就会落下一大截。这也正是我国考古学长时间以来,与西方相比差距较大的一个原因。目前,中国考古学所利用的技术和概念基本是从西方传来的,包括考古学本身就是西方传来的科学。虽然我们有了八九十年的历史了,但我们仍然还是向西方学习。这几年来厦门大学做讲座教授,也是对此深有感触,我曾于哈佛大学受过训练,也参与、主持很多课题,对此深有体会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改进。
记者:如何深入本学科,您对攻读学位的本学科研究生有哪些具体建议?
焦天龙:其实刚刚谈的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具体而言,我对所指导的学生的建议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首先同学们选择考古学作为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至少对这个学科是有了一定的认识、一定的了解,至少有兴趣。希望他们利用在校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继续进行探讨。一方面加强自己在基本知识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要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做一些研究。对中国学生而言,尤其要加强对考古学高层次理论和概念方面的知识,同时关注当代考古学的前沿问题,国内、国际上学者所做的重大项目,这是他们需要特别关注的。一旦确定了一个基本的研究目标之后,对一个问题发生兴趣,就如同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滚动式地带动对其他问题的兴趣,这样的话,研究和学习的效率才能比较高,也能够比较容易出成果。希望我们的研究生都能够写一些文章争取能够发表,我教的所有课都要求学生写论文,而且必须每周交作业,规定很多文章、很多书在读,且相当一部分是英文的,所以很多学生也叫苦连天。但我想这样学下来以后,收获还是很大的。
记者:专业推荐书目(含论文、必须关注的学术期刊、学术网站等)是什么?
焦天龙:一般来讲,我不太特别强调泛泛地推荐一些书,尤其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至少基本的教材所传授的基本知识一定要认真研读!根据不同老师教授的不同课程,会规定不同的教材。一般的基本性教材目前国内也很多,如考古学通论都不错,根据老师的要求来研读。在此之上,高年级的学生根据开课的方向,比如我给本科生开过经济考古学,我会给他们推荐相应的书籍和文章,根据主题来阅读。每周一两篇代表这个领域的文章,有代表性的、有研究深度的文章。对研究生更是如此,希望他们跟导师能够经常沟通,根据研究兴趣,做一个读书的目录,这个在美国也是同样的,包括我自己在读书期间,都有跟导师做这个一对一的Reading
记者:对于已经通过入学考试,即将开始读研、读博的考生,您建议他们做好哪些准备?
焦天龙:其实前面已经有很多涉及到此方面(此处也就不再多谈了)。我们很多同学本科不一定是学这个专业的,其实也没有关系,本科只是一个基本的训练。毕竟有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而且国内又是报了学科之后比较难改。我们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考古学前辈,本科不是学考古的,后来对考古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我们在大学里面可以自由听课,有很多研究生是因为听了我们的课之后,决定来读这个专业的,这个都很好。刚刚有提到,考古学有很多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他学科,包括学经济的、法律的、化学的、物理的,他们转到这个学科之后反倒取得了非常多的成绩。还是之前提到过的,关键是兴趣,兴趣带动一切。到了研究生阶段继续弥补本科知识的不足,但他们既然要报考此专业,至少对考古学要有基本的了解,本科阶段无论是旁听课,还是自学课,应该知道考古学是什么,是什么样的一门学科,他将来要做哪些研究。这是跨专业考过来的学生应该有的准备,否则的话一旦考进来会比较吃力,不让自己太过被动。现在由于国家的需要我们也开始招很多专业型硕士(文博专业硕士),去年我们开始招第一届,很多同学都是非考古专业出生。但很多同学来了之后发现他们进入角色非常快,而且由于目标明确,自觉地去补很多基础知识,进步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