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透视】“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2012-11-24 12:43:38)
标签:
第67期二版焦点透视 |
【焦点透视】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本报记者
近日,清华大学2008级本科生马冬晗、马冬昕以“清华学霸”之名在网络上备受热议。两人一系列堪称“剽悍”的课业成就和学生工作经历广受追捧。事实上,不仅在清华大学,每个高校,甚至于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同时间赛跑的同学,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专注学业的魅力。
“学霸”之道
10月9日,我校管理学院会计系收到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广州代表处致厦门大学的贺信,祝贺我校会计系2008级国际会计班苏洲炜同学在2012年6月ACCA全球考试中取得《中国税制F6》课程中国内地第一名。由于这个“第一”,苏洲炜“学霸”之名不胫而走。
据了解,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凌云报》记者联系到现已就职深圳KPMG(毕马威,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苏洲炜。谈到取得《中国税制F6》课程中国内地第一名这件事,他表示:“我的运气可能好些,我想我的同学看到了都会觉得惊讶的。”论及“学霸”之名,他笑称,这是大家赠予的美名,有些夸张了。同时大力推荐他的同学朱毓玮,“她考过ACCA的P2(《公司报告》)的全国第一,那才是真的厉害。她绝对是好学生……能保研、能考第一,牛人。”
在2011年12月的ACCA全球会计师专业资格考试课程《公司报告P2》考试中,朱毓玮荣获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名、全球第十五名,并受邀参加了今年四月在北京举行的ACCA春季颁奖暨庆祝典礼。当记者联系到朱毓玮同学时,时间已是凌晨,她仍忙于学生工作。她形容自己的研究生生活“相当的充实”。对于曾被调侃性地称作“学霸”,她坦言:“我也不知道学霸到底是什么样,我只是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努力的人。”
回忆准备ACCA考试的过程,朱毓玮认为自己并无特殊之处,“其实就和大家准备期末考试一样的,都是快考试了才抱佛脚,不过我抱佛脚的时间会比别人早一点”。从大三上学期可以报考ACCA开始,朱毓玮每次都会比其他同学多报1-2科,而后顶着压力开始复习。她没有像“清华学霸”那样做详细的计划表,而是尽可能地把握学习时间,做好安排,“如想要在考试前复习完这本书做完这些题,我每天必须完成几个章节、几套卷子”。“大部分计划都可以完成”,她说,“但有时候也会出现烦躁状态,看两页就要往后翻一翻还剩几页。”
估算了一下备考期间的学习时间,朱毓玮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每天大概有多少时间是在学习,“总之,没课的时候都会逼自己到图书馆复习”。朱毓玮也曾自问为什么要如此忙碌,最后的答案是,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和进步的地方很多。她说,努力是因为希望可以以更好的状态去就业,对自己负责。当你有一个大方向之后,就要努力去准备,机会才有可能垂青于你。为了理想的生活,为了生活的理想。正值奋斗的时候,不该给自己偷懒的理由。
“学霸”离我们有多远
自“清华学霸”广受瞩目后,人们对如此“拼命”的学习生活方式褒贬不一,评论、报道频出。苏洲炜赞其“超牛逼”的同时,也坦言现在的自己“少了当初备考时的那股拼劲,学习动力弱了很多”。公共事务学院2012级硕士生韦同学则认为,学习状态只是一种个人选择,“她们可能觉得这就是种乐趣”。也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我们的生活不应该被一张表格所限制,也不应该每天围绕着学习和工作转,每天生活都应该是不一样的。计算机科学系2010级硕士生张同学表示疑惑:“她们这样又专又红,好像没有思想的机器,人生没有意义,还是这就是她们的意义?”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洪才教授认为,“学霸”与否,体现的是一个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的水平。“主体性强,才能更细致地分析问题,才能把自己的行动规划出来,很多人学习是被动状态的,不会去规划”。
“学霸”的重要特质之一是勤奋。事实上,我们周围从来不缺乏勤奋的人。计算机科学系2010级硕士生陶同学认为,学习的繁忙程度很多时候取决于个人选择。她周围的同学,有的曾在一个学期里选修十一二门课,“从早上八点一直上到晚上”,此外还要泡实验室。而受专业性质影响,某些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得不“勤奋”。陶同学形容她曾经的生物系室友“早上不见人,晚上不见人”,经常过了十一点才回寝室,“她们不停地做实验,需要在实验室不定时地查看实验结果”。
计算机科学系另一位2010级硕士生张同学则向记者展示了她最近几天复习托福的时间表。表中的时间安排得相当紧凑,最近一天的学习时间达到近13个小时。她告诉记者,“一份安排紧凑的时间表,执行起来太难了”,譬如27日的计划,就没有完成。
在期末考前发奋复习,为课题和作业起早摸黑,备战公考、托福、雅思、GRE悬梁刺股——其实身为学生的我们,大都曾有过如此“学霸模式”,或者说,在某些非常时期,我们都曾“学霸”过。然而“学霸”们之所以能享有此美名,在于他们强大的执行能力,能将如此非常时期的非常模式,延续为日常状态,一以贯之。
剽悍的人生需要责任感
《玉篇·月部》说:“霸,霸王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引贾注《国语》释:“霸,把也,把持诸侯之权,行方伯之职也”。又有《文心雕龙·事类》“主佐合德,文采必霸”,龚自珍诗“湖山旷劫三吴地,何日重生此霸才”,“霸”解释为文采、才能等过人。还有《红楼梦》第四回称薛家为“金陵一霸”,以及《水浒》中时常可见的某地“一霸”,指依仗权势或实力横行一方的人。可以说,“霸”有很多种意义。但不论如何,“霸”总有实力强横、超乎常人的意味。
如今,讨论“学霸”的风潮渐趋平和,热议被“价值多元”的结论取代,初见“‘学霸’计划表”的复杂情绪,也逐渐让位给远观他者的平淡心情。事实上,“清华学霸”在埋头读书的同时,在学生工作方面也表现得十分优秀。朱毓玮在学习工作之余,也没有放弃从小学习的国画和钢琴——“放假比较闲的时候,画个小画,弹弹曲子,觉得这些剥夺我童年的‘罪魁祸首’反而构成了我现在所能想到的最快乐的时光”。与其说她们是在“努力读书”,不如说这就是她们的生活。
在强调“多元化”的现在,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面对不同的选择,我们应该予以充分尊重。“毕竟这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遵从的都是个体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王洪才教授如是说,“如果自身有使命感,责任感,即使工作很满,也不会觉得很累,会把这些当做一个挑战,会觉得生活充实有价值。对自我预期不一样,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这要客观看待,在多元化的情境下,很多人可能没有这种追求。”
但是,“多元”不仅意味着选择的自由和对不同价值观的尊重,也意味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承担责任。
王教授指出,当前大学制度存在着不少问题,急功近利风气不减,只问结果,不问过程,需要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加以纠正。面对这种制度性的缺陷,学生们既不能不重视评价机制,毕竟机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够激励我们把每件事情做好;但也不能把评价机制作为唯一的追求。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时常思考,自己究竟有什么样的收获,特别是对人生的意义来说,究竟有没有体会。毕竟这个更有价值,决定着我们未来走什么样的路,走得好不好,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思考的话,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缺失。
回归现实,不得不说,努力总是需要动力,而动力来自理由。倘若理由无法高悬于星空,也可以自地面生长——如果从自己之外暂时难以找到评价的标准,那么不如换个角度,从个人出发,为当前生活和未来人生寻找目标与意义。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应当为了自己而奋斗。剽悍的人生可能不需解释,但必定需要责任感,无关其他,我们至少该为自己负责。▲